心理

理性?不要高估了自己!

2016-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草根微志

以前看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有一段内容特别深刻,讲的一只鹅蛋刚孵化出来小鹅的时候,小鹅会把它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会动的物体当做它的母亲,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次看到的确实是它真正的母亲,但鹅也有不在旁边的时候,那么小鹅就会认其它物体即使是无生命的,那个视频就是认了一个球当做母亲了。感觉很有意思,初中学过生物就知道这是动物的一种印随行为。

别只顾笑它,上次我去南京夫子庙玩了一圈,里面的小吃美食可真是多,当时就想尝尝那里的桂花糕,因为不知道价格,去夫子庙之前的一家店问了一下价格5元,当吃刚吃过饭没有买,大概知道了一下价格。进去溜达了一会,就想买个尝尝吧,一问是10元,价格居然涨了一倍,相差这么大,就去看了另外一家15元两个,关键是两个我也吃不了,后又问差不多都是10元左右。结果到离开了也没有买,不是没钱买,是不饿再者受不了那么大的价格差。

是什么影响了我的行为?假如第一次问的时候价格说是10元,后面我会买么?几乎是确定的会买。再假如后面我问的价格小于等于5元,我会买么?确定会买。那么就可以确定的是第一次问的价格对我后期的决定有了很大的影响,那我不就跟开头讲的小鹅有一样的行为举止了么?

动物怎么可以跟人相提并论,一个思维在脑海中闪现,人不都是理性的么?怎么会这样!读完《怪诞行为学》之后,突然就对生活中一些非理性行为有了新的认知,人到底是理性的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书名虽然起的是行为学,其实讲的绝大部分是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行为经济学,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个补充。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类的一切决定都是理性的、根据可靠信息做出的,受到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以及改决定可能带来的幸福指数所驱动。行为经济学家却认为人们容易受周围环境中无关的情绪、短视以及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但比较积极的一面是这种非理性行为是可预测的。

就像图中所示,中间的白圈大小似乎不一样大,实际上它们大小是一样的。这种现象却映射出人脑思维所受的束缚,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当我们在一个比较中做出决定的时候,周围的白圈就是我们的诱饵,搅乱我们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诱饵效应。作者说了一个实际的用处:比如你是单身,希望在即将参加的择偶晚会上吸引更多的未来约会对象,那么就带上一个外观特点和你基本相似但比你要稍差一点的同伴吧。当然当你知道这个秘密之后,就要留心你是不是也当别人的诱饵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这个说起来看起来也非常不可思议,但实际生活中就是这个样子,1993年的时候,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首次强制一些上市公司披露高管的薪金以及津贴,希望遏制工资飞涨这一现象,结果这个政策颁布之后,薪金成为公开信息,媒体把主管薪酬进行了一个排名,反而主管们开始相互攀比工资,工资飞涨。

当你有了Boxster,就想要保时捷911,那些有了保时捷911的,还想要法拉利。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打破这个怪圈,不妨在周围人夸耀自己的时候,我们自己下意识的后退几步,与别人交谈,当然我们自己也要低调,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学会控制自己。

再说开头讲的一个小鹅和我在夫子庙的故事,在行为经济学里,第一印象和决定也会成为印随行为,第一次问到的价格成为了后面举措的一个锚定。这种类似的价格一旦在我们脑海中确立,它行程的变不仅是我们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还包括我们对其他相关产品的出价意愿。不但影响我们当时的决定,对后来的决定也有影响。例如现实中去另外一个城市买房会被原住城市的价格锚定,包括消费水平也一样。要打破这一局限的方式就是在新地方住上一年左右再说。

在平时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看到路上卖东西的有排队的,那么肯定排队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一种羊群效应。所以有些商家就特别聪明,雇佣一些人去排队,当这个效应产生之后,雇佣的那些人就可以撤退了。不同的人聚集一起会产生羊群效应,你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的。比如说去一个大饭店吃饭,第一次可能会感觉这么贵,第二次去的时候心理就会给自己一个解释这里的饭不错,自己也很开心,这时候就已经排在你自己的后面了,再后来又去了几次,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感觉自己喜欢这里的饭菜,你自己早就了你的羊群效应。仔细想想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类似的事例?想改变这些行为就认识到自己的脆弱,首先从质疑这些习惯开始。

生活中我们还常常误认为免费物品远远大于高于他的价值,对于不需要的东西常常会出现疯抢现象。网上购物的时候,例如京东或者淘宝都有满多少免邮费,使得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为了凑够一定金额从而购买了不必要的东西,买书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这种亲身体验。由此可见零价格在我们决策中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商家想要顾客盈门,想要增加销售,就拿出一部分免费的东西吧。看看人家海底捞,瞧瞧人家巴奴火锅。

免费的却又是最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又牵涉到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家里搬沙发,要请邻居帮忙,邻居会很乐意。日后邻居需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帮忙,如果你说我给钱,你反倒可能得罪人。可是如果你整个搬家都让邻居来,而舍不得用搬家公司,你则可能把邻居大大得罪。因为你误用“社交规范”在逃避“市场规范”。再比如,去丈母娘家吃饭,十分好吃,饭后对丈母娘说:妈,这饭好吃,我给你300块?…400块?那时候,丈母娘的下巴肯定会掉下来,眼珠子会掉下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做法,打破了“社交规范”和“市场规范”之间的一个界限。有句话不是这么说么,礼轻情意重。当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冲突或者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麻烦。他们本身又很难相互转换,人情债最难还,如果能用钱解决问题,绝对不要欠下或许高成本的人情债。说到这,不得不是南方人是比较打交道的,因为利益划分的很清楚,而北方人就动不动谈感情,感情多了社会规范起主导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标题就说,我们都是理性的么?当然不是,并且我们还都特别高估了我们自己。书中做的一个实验就表明即使是最聪明最理性的人,在激情燃烧的时候,也彻底认为与他认为的“他”判若两人。所以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男女在单独的情况下不要共处一室,看社会上那么多那么多强*奸犯罪就知道多么恐怖。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有很多人都有吸毒的那个念想,认为想戒毒怎么不可能,自己肯定比别人强,但你仔细想想吸毒要比ML爽100倍都不止,SY你都戒不了,吸毒可别再提了。我们连自己都不能真正了解,还可能预测别人在“失去理智”——盛怒、饥饿、惊恐、性兴奋状态中如何作为么?这段可以教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再者如果我们是那个不理性的人,不妨等上一天再做我们的决定,所以说三思而后行是很有道理的。在此作者说对青少年在性教育方面一定不能马虎,一定要他们知道,在平时和在荷尔蒙冲上极点的时候状态下的反应是不同的。

书里面还有一些对于08年金融危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十分有趣。书中的道理都非常简单易懂,很多社会现象也都处处可见,看完之后可能会感慨:不过如此,我也知道,本来就是这样啊等等之类的话。虽说如此,你却浑然不知。终究来说还是屁股决定了脑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