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三有斋古眼的文字世界

【谈古论今】流汤滴水•面子活路

2019-06-08  本文已影响27人  古眼
【谈古论今】流汤滴水•面子活路

流汤滴水

对这个词,《四川方言词典》解释如下:“①形容水淋淋的样子:一身水淋淋的衣服,紧贴了她的身子,散乱的头发还流汤滴水的。②形容办事拖拉,老不能了结:你们早就该弄好嘛,怎么流汤滴水的呵?” 但是,川东重庆片区,说“流汤滴水”的少,大多是说“Lou汤滴水”,而且,语义上应该还有重要的一项:评述一个人为人处事不干脆、不作为、不担当的负面形象。

北方地区常年少雨,多受旱灾,对于“雨”“水”那就特别的钟情,所以,什么“甘霖”“水灵灵”,都作为难得一现的褒义。可地处西南的巴蜀大地,江流纵横,从来不缺少水不说,很多时候还深受水害洪灾,因此,就不免厌恶水,讨厌水。比如形容一个人为人不实诚、办事不可靠,就批评其“水兮兮”或“水垮垮”,而对假冒伪劣的商品则称之为“水货”。

到底是“流汤滴水”还是“Lou汤滴水”呢?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写作“搂汤滴水”才对。如果按前一种理解,“流汤”乃人工加热之后的水,与后面的自然“滴水”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自洽。把它理解为“搂汤滴水”,就具有了内在的逻辑,且很有趣。

伸出手去“搂汤”,打算洗洗脸吧,但汤烧得太烫,近于开水,被烫得一撒手,便十指“滴水”了。这幅狼狈不堪的漫画似的画面在生活中不少见吧。很显然,“搂汤”之前,还得先伸出指头试试水温的都嘛。因此,延伸出来,“搂汤滴水”就讽刺批评那些“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的人事了。


面子活路

巴蜀百姓把下地劳作、进厂工作、去机关上班,都通通称之为“干活”,干了才活,也称为“活路”。不干事,就等于不干活,那就没有活下去的路。的确,自古“不劳者不得食”,没得食物进口维持起码的新陈代谢,还怎么能活?那么,干活开不得玩笑的,必须实实在在才行。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很多工作看不起就不像农民刨地那样直接地关联着吃饭了。而且,官僚化猖獗,形式主义严重,很多活路在心地实诚的人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

巴蜀百姓就把干这种活路称为“面子活路”,它有两层含义:既指上级布置下来的没有实际价值的事务,那是为上级争面子;又指员工暗地里游手好闲、偷工减料,却把能够长脸的表面的事务做得很认真,用俗话说就是“马屎皮面光”是也。领导重面子,下属好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当然,“面子活路”的普遍存在,无论指向的是哪一种,都是我们这个浮华社会的沉疴痼疾。凡事不认真,欺上瞒下,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用网络流行歌曲说,就是“认真你就输了”。对这种稀里糊涂的国民性,胡适百年前写过一篇寓言似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就有人不这么认为。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虽然“圆通大师”越来越多,但是中国并没有像胡适预言的那样成为一个“懒人国”,国民勤奋啊,勤于造假贩假,奋于坑蒙拐骗。


(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九十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