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种社会心理现象

2021-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冰激凌的冰冰凉凉

在社会心理学科普方面,我比较推荐《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它结合了具体实例重点讲述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从这本书的框架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到这门学科: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自我辩护,从众,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人类的攻击性,偏见以及喜欢、爱与联系。由此可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比较广泛且贴近生活的。

社会心理学最主要三个方面是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被定义为是对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其中有一些被认为解释现象的万能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和海德的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等,之所以说万能,是因为对很多心理现象的解释都适用。另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吝啬的认知者”,即它会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去认知周围环境。

我们怎样成为了“社会人”

经过一段比较长时期的童年时期,我们对外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经过不断的磨练后,我们慢慢地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变成了社会的一员。而这里也有一个假设,就是人脑是有可塑性的,大脑有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组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由此我们变化为“社会人”。另外,社会化是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也就有了成人的再社会化的现象,就好像社会化要求的“终身学习”。所以,成为“社会人”并不是简单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成长,通过上一代社会经验的传递,用语言交流的方式实现社会化。而文化、家庭的特殊作用、同辈群体、学校和媒体都是社会化的影响源。

除了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也有独特的人格,所以在社会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个性化,如果只允许社会化,我们则会长期在一个水平上简单重复,如果社会化不足,就会失去连续脉络,难以适应社会。

为什么总是提“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其实表现为一种社会比较,费斯汀格提到我们需要通过社会比较评价自己的状态,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是一种自我定位的动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不断地进行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形成自己的定位。这有利于我们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但如果只进行上行比较,就会降低自信心和主观幸福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

刻板印象都不好吗

说到刻板印象,我们可能也会对这个词有负面的刻板印象,但是刻板印象其实是一种认知。刻板印象也叫类属思维,是我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这种方式就符合“吝啬的认知者”的假设,能够简化认知过程,减轻负担,节省认知资源。刻板印象不总是错误的,相对客观的准确性判断是存在的。一种印象在建立个体特征和社会类别联系过程中不断被调整,随着时间变化,这个过程可能会加深刻板印象,也可能让这种印象趋于客观。日常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有性别刻板印象、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带情感色彩的刻板印象叫偏见,偏见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从而让我们陷入自我验证的循环,很难摆脱偏见,接受不同的观点。减少偏见的方法有平等接触(增加接触的机会)和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创造合作的环境)等等方式。

PS: 今天完成的文章比较仓促也没来得及查阅最新的文献,也没有提供科学的实验证明,第一天打卡算是匆忙完成,第二天我会做出这些缺点的改进,希望能给出更符合大家疑问的主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