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乡愁
迟到千年
这篇是2012年8月13日,坐在深圳市图书馆中看《乡关何处》后有感而写。对于我来说,乡愁似乎更多一些。从成都到深圳、再从深圳回到成都,再从成都到深圳,最后从深圳到北京。尽管目前已经在北京安家筑巢,但未来是否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仍然是个未知的迷。所幸,父母也在北京,了却了乡愁中最大的牵挂。
周日整个下午都沉浸在阅读野夫的《乡关何处》书里。伴随着文字的飞转,越是深深地投入,越是心情沉重和感动,泪眼早已朦胧。感动我的并不是作者逝去浮华的文字,而是一段段情真意切的故事。显然,这些故事已住进我的心里,并且掀起阵阵涟漪。
作者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他身边的人事物,更加确切地说,都是他的故乡、故人和故事。每个故事都真实地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尽管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却遥想到我的父辈母辈们也曾经历的那些岁月。心中的共鸣由此而生,伴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我的心情也如波涛般时而汹涌,时而平静。
作者行文的大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而由于故事的发展需要,延伸到了八九十年代。若不是阅读这样真实的书籍,通过历史教科书中认识到的文化大革命,远远不能够真实地刻画那个年代,对人性和精神的束缚。刚开启的两篇文章《江上的母亲》和《坟灯》分别是作者为纪念自己投江自尽的母亲和逝去的外祖母,而正是这两篇文章最打动我的心弦。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仿佛也看到了我的母亲和外祖母经历过的一切。整本书籍中的所有文章,都是围绕亲情和友情,以及笔下人物的爱情而展开,无不生动,无不清晰。
看完整本书后,在作者对于每篇文章的注解下,我知道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于故乡的情谊,以及故乡变迁后的面目全非,让奔走的人心中的不安。
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能回溯以往的经历,找回在故乡中生活的淳朴的故事。可是,对于我们这一代八零九零后,刚刚踏出青涩校园,就意味着远走他乡,告别故乡的清晨和黄昏,随着回家次数的锐减,对故乡的眷恋却与日俱增。那是离家太久的孩子对家的呼唤,那是想家太久的孩子对家的思念。
落笔至此,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李健的歌曲《异乡人》,“披星戴月的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
我们这一代,尽管躲过了动荡的年代,但却有更多的人远走他乡,逐渐的在他乡安定筑家。直到过年过节,拎着大包小包的归家,看望父母,问候亲人,与朋友聚会言欢。对于故乡的眷念之情,深深地藏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难解的乡愁。
故乡,故人,故事,总是那么温暖我们的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