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生活,需要童心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39274/709490058e58357e.jpeg)
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生活和世间习惯的限制,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因此非常广大自由。年纪愈小,他的世界愈大。--丰子恺
生活生活,生下来、活下去。生活应该是热气腾腾。可是,我们是丧系青年,我们死气沉沉;我们是佛系中年,我们老气横秋;我们是道系老年,我们可生可死。
成功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这样。于是,很多人向着儒释道求出世入世的良药。儒家云: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佛家亦云:究摩罗浮多,也就是菩萨的意思,意译为童真。道家复云: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点点滴滴都在说一个道理:那就是保持童心。保持童心,是一种能力。当你笑的像孩子一样,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
一、诗人和帝王
贺知章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他又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活脱脱一个孩子,童心满溢。这位86岁才退休的“狂客”,见了小朋友李白却大呼“谪仙人”,甚至“金龟当酒”,行为举止活脱像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随意自在。陆游,没有贺知章的好运气,他所处的朝代风雨飘摇,按道理说,也应该充满颓丧之气。他享年85岁,养身的秘诀就是:心胸宽阔,有童子之气,以至于80岁时,华发中复见黑丝。天真如他,在花前高吟“花前自笑童心布,更伴群儿竹马嬉”。
看个反面例子。
雍正是一代帝王,经过二月河先生的妙笔,他从史学家的案头走向了民间。老百姓记住了一个成功的帝王。九子夺嫡、整饬吏治、整顿财政、扩充边界等等;件件都显示了他过人的心机和果决的个性。他也由此获得了后世“有清二百数十年的基础盘石,即为雍正所奠定”的高度评价。老百姓称道“雍乾盛世”是对他最高的评价。他作为帝王无疑是成功的。但他的内心似乎充满了不安。青年时期参禅悟道,大概是夺嫡的战略要术;晚年的《悦心集》又是自我安慰的法宝,这些都显示了他入世不定,出世不愿的两难情境。
这种矛盾的个性,是过早成熟的后遗症,是过度的自我压抑。雍正从小离开生母,寄人篱下,而后养母过早离世,生母不愿看顾。这种种桩桩事情恐怕很容易摧毁一个正常孩子。康熙给了“喜怒不定”的评语。这四个字充满辛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乖张得孩子,他想要故作圆滑、掩饰个性,而又常常无法保持一致。于是,雍正开始抛弃内心小孩迅速成长。他参禅悟道,故作佛系,但始终无法自我解脱。他早年做的诗句,满纸老气横秋,丝毫未见天真之气。果然,雍正英年早逝。我们只能感叹“可怜生在帝王家”。
二、成人和孩子
成长意味着,我们成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的人,懂得如何应对自如、如何表现举止跟其他人一样。这都是社会教育的结果。成人表现得更加得体,失去了自我,变成一个深深隐藏撒娇欲的人。而孩子往往是不得体的。他们会哭闹,这是一种撒娇欲的显露。
有一部电影叫《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说的是一个坚强自立的女生因为不会撒娇而在婚恋市场上屡受挫折的故事,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撒娇的女人最好命”。这个故事是一个商业化的烂故事,却隐藏着心理学的道理:会撒娇的人,撒娇欲得到极大满足,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撒娇是人类的本能,是从儿童时期获得的生存技巧。撒娇欲被压抑的结果就是:更深层的本性压抑。我们幻想自己是个孩子,像孩子般微笑,但是,我们却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因为社会规范要求我们像大人一样行为举止。学校教育表达的核心是“控制”,而不是:“释放天性”。近期最流行的的心理学疗法中,提倡“释放天性”,那是源于印度的瑜伽方法。而究其本源,是源于佛学,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究摩罗浮多”-童真。保持童真,就是保持天性,自然能缓解成人的压力。
生活,就是要向孩子借一点点童趣。我突然理解了繁殖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要生养孩子。是因为人长大后必然会忘掉如何当一个孩子,而当他们有孩子后,他们会慢慢向孩子学习一点点童真。这是一种影响。而当人进入老年后,他们回忆起更多的是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这让他们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偏向孩子。我们常说的“老小子”就是这个意思。
成功学告诉我们要勤奋工作,要坚强,要勇敢、要坚持下去。可是,你也可以不用这样。真的。不用那么勇敢,不用那么坚强,不用死撑到底。
想哭就哭吧,想撒娇就撒娇吧。我希望你能好好地,像个孩子般,安静地睡觉,热热闹闹地哭泣。
这就是我对你的唯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