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汉武帝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他首开丝路、改革币制,使大汉声名远播
他征匈奴、破闽越,伐卫氏朝鲜,奠定了后
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的步伐何其坚定。
亡国之君:汉武帝
当孝武皇帝刘彻以横跨古今的步伐完成这一项项大一统事业的时候,殊不知,他也正在把西汉王朝慢慢送上了断头台……
为什么要说汉武帝是亡国之君呢?第一个理由还得从汉武帝的反匈奴之战说起。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大家都知道战争不仅仅军事力量之间的较量,更是后方补给和经济实力的较量,即使是经过文景两朝的积攒,汉朝已经国库充盈,但是历时四十四年战争消耗,又哪是支撑的起的。比如从卫青的两次成名之战来看,汉朝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后,据不完全统计,仅赏赐给立功将士的黄金多达二十多万斤,折合二十多亿钱。而当时每年供养中央官吏的工资也只有三千万钱。当然这还不是全部,投降的数万匈奴还收到了汉王朝的优待,吃饭穿衣等方面全都由汉政府提供报销,除了赏金,还要解决马的问题。这还只是对匈奴用兵的一部分支出,可别忘了汉武帝还曾征讨过闽越、朝鲜等,这一大笔的支出费用汉武帝是不会自己拿出来,当然也拿不出来,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汉武帝还得从百姓身上搜刮“羊毛”。于是汉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议一下执行了盐铁专营、算缗和告缗令以及均输平准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和措施。这些改革其实说白了就是与民争利,为战争筹备资金,不激化矛盾才是怪事。但是这些改革所得的收入对于旷日持久的匈奴战争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的汉武帝又下令大量的卖官鬻爵来填补财政的大窟窿,买爵位者不仅可以减免人头税,还能当官当厉,这就为汉朝的官吏腐败大行方便之门。
亡国之君:汉武帝“一将功成万骨枯。”汉武帝的成就是由数万将士的残骸和百姓的血汗堆积起来的。匈奴战争结束后整个王朝已国力不支,危机四伏:阶级激化,盗贼蜂起,“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即使是后来的昭宣中兴也成了落日的余晖。汉武帝虽然赢得了匈奴战争,但他却输掉了西汉。
第二个理由是汉武帝创立的“中外朝”制度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加强皇权被历任统治者看做是基本国策,具有敏锐政治天赋的汉武帝也不例外。同时汉武帝与丞相田汾之间的矛盾也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于是汉武帝将身边重臣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又称内朝)。中外朝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中外朝制度就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中朝是决策机关,外朝是政务机关。就这样以相权为中心的三公九卿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以外,而中朝的统领者多半是外戚,比如在武帝时期卫青就曾担任过中朝长官,那时候中外朝的弊端还不是那么明显,在武帝看来自然是优大于弊了。昭帝时,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成为实权官职,而且将尚书事与辅政集于一生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成为中朝的主宰,终于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亡国之君:汉武帝树欲静而风不止。西汉葬送在汉武帝刘彻手里,这大概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作为统治者如果一味的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又岂能长治久安?然而这也是人治所不能避免的。诚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