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动真的很重要

2017-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Stephenjin

现在做事都不太准备了,但念及初中就学习三思而后行这样的箴言,便不免有些迟疑。

但转念一想,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凡事都先想的缜密,或许就有些刻板了。也恰巧听到<罗辑思维>里讲到王阳明的心法,说过用行动刷新认知。有感而发,就说说我理解的行动在先。

1

我们每天都刷牙吃饭睡觉,所有的事都基本上规律运作,这个在古时候是很难想象的。那么有时候想想,这些习惯最早是怎么来的呢?

是社会规范教我们的?

我想未必,我现在每天看书运动,偶尔想到了写作,确实有一部分的动力是别人那儿来的。但是小时候被要求过的也都知道,往往被要求的事,都是很难长久做下去的。我想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想去做了,这些事情也就做下来了。

上帝号召大家买赎罪券赎罪,一时半会儿还没问题,久了不久宗教改革了。但是现在网上一点买入几千几万股,大部分人都是满心欢喜的。

拖延症也是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但临到开始了还是先逛会淘宝吧。

要我说,你还真的不一定知道了。

所以说如果吃饭睡觉是本能的话,那么定时吃饭睡觉可能多少都是养成的习惯了,但光光被教导多半也是不够的。你每天重复的做,爸爸表扬妈妈抱抱才慢慢养成了这些习惯。所以说行动才是养成习惯的根本力量。

2

但是说知道不知道就没那么重要了?倒也不是。初学心理学的时候,映像很深的就是弗洛伊德说的,把无意识的冲突意识化就能带来修通,说白了就是你理解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问题就多半解决了。

后来发现其实现实中的情况往往都是哦明白了之后又不明白了,下次又明白了过会儿就又感觉一知半解了。

精神分析有一种说法叫强迫性重复,我用到这里也就是想说过去的理解多半是帮你度过了那些似懂非懂的时光,但是真要告别了,就多少还是有点留恋的。即使你伤我至深,我也不离不弃。所以这个过程都是反复的,听起来还蛮纠结的实际又总是免不了。

所以说认识到确实也是帮不了你改变的,光光去心理咨询,去上很多的课,去深究理论可能都只是一个起点,帮你树立起一个flag,真的要去改变,要去做一件事,还是要从现在去做开始的。

3

说实话不准备是很难的,不准备意味着你要只身前往丛林深处,你不知道有什么,也没有什么能陪你的。

所以先人强调三思而后行,很多人都会计划很多,参考很多经验。总的来说,这些计划也好,准备也好,都是我们对抗未知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前人的经验不可控的部分有了一些可窥探的小缝隙,另一方面上帝死了以后,这些经验和计划代表一种意义感。

我知道我在干什么,我大概可以做到什么。

这样未知带来的压力会小很多,也就更加可能走出去,不至于徘徊不前。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可能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了。可能在现在我们还可以计划,可以参考,做出一个折中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但是似乎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很难说以后变化的加速度会达到什么程度。

所以你计划好了可能马上又不适用了。这就让我想到去年去西塘玩时的感觉,你周密计划好了,到头来下雨了,有的店关门了,有的地方翻修了。虽然没有什么大影响,但是也确确实实不是多看一眼天气预报和景区公告就可以解决这么简单的。

升级和翻新正在不断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4

如果说我光做就好了,用行为来更新认知,似乎又有点太机械了。

现代是经济社会,我们说用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经济,用生产力来定义人,用户籍来限制人,总归都是很冷冰冰的。所以也需要政府的抓手相配合。缩小了来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这东西以前都说是社会给的,是家庭教的,这都是一部分。归根到底,这些观念根深蒂固都是在一步一步的行动和反馈中总结和反思出来的。

小宝宝打了另外一个小朋友一下,妈妈就会批评他说这样不对,但是似乎还会有啊。但是如果长大一点了,你打同学一下,同学可能指责你,可能反过来打你一下,这时候可能就真的记住了,下次我想打别人就想一想,别人也会打我的话,那我还是不打了把。

所以说前人教的东西也不是都错,只是说你自己做了才会知道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候的知道为什么,可能就真的知行合一了。

所以我也不是说三思不行,经验的东西不对,只是你脱离了实践看问题总归都是经验主义了,所以说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能说行动才是检验自己的标准,才能帮你做出真的改变,只是说准备的部分都是动力的来源。这样看起来错了好像也没啥关系,毕竟理论和现实有差距,所以你又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自己体验到的感受和现实之间做工作可能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尼采说"成为你自己"

可能说自己也是动态发展的,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和反思。

虽说理解的不早,但也算是明白了。道理就是这样啊,错过思考过,才能真的知行合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