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成仇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a33203716fe7

这几天认识一位朋友,加了微信打开对方的朋友圈,看到她某一天感叹:“一粒米养恩人,十斗米养仇人。”

这句话经常有人提及,感叹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他人的帮助不知感恩,反而习以为常,甚至索取无度,最终双方反目成仇。

其实这种现象,说是社会现象,还不如说是心理现象,人都是容易习惯,再多的帮助,一开始可能非常激动,非常感恩,习惯了就习以为常了。你要有同样的感恩效果,必然得加大力度,所以就容易觉得对方索取无度。

所以,发生这种现象,必然是施恩者有一个要对方感恩的期望,而且期望付出不要太多,一粒米就感恩。人家要求多了,自己不愿意付出太多,拒绝有困难,也不允许对方被拒绝的时候有情绪,才有这样的感叹。

我们帮助人是为了什么?首先,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需要互相帮助,积累福报,或者说投资情感银行,今天帮助人,明天得到别人的帮助,我就是这种心态。不过这个反馈有时不是直接由接受帮助的那个人来实现,有时不是立刻返回,但是能构建整个社会的互助氛围。你出手帮助,就要别人立刻感恩回馈,心太急了,有时难免失望。

有的人帮助人很开心,不求回报,能够帮助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人家接受了你的好意,帮你达成愿望,实在是要感谢对方。就像我组织了公益活动,没有人报名都挺着急,愿意来的人可以叫捧场了,我都觉得要感恩对方了。

我从小生活贫困,父母支持力不够,一路走来得到很多人的帮助。记得读书时期有一位老师,知道我生病了就煮一碗凉茶,喝完给颗糖;我说要创业,他借钱;年龄差不多了,帮忙介绍对象。有的同学爸妈,随时允许我去他们家吃饭,住宿。我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过感恩的话,父母没教,自己不太懂表达。过去生活紧张,从来不懂买过礼物,他们没有批评我不会感恩。我想那些长辈是真的慈悲,没有期待我去感恩,所以没有失望。我在接受帮助时,也不会觉得有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得到过谁的帮助,潜意识把对方当成“可依赖”的父母,有困难首先自然向其求助,并非索取无度。被拒绝,我们失望也是正常,你只要守住界限,温柔而坚持地拒绝,对方的情绪是对方的问题,人家回去自然另想办法,不至于“斗米成仇”。

真的“斗米成仇”,双方其实都有责任。助人者高高在上,求助者失望如果加上被指责,自我价值受破坏,情绪难免失控,所以顾全求助者的面子,是避免反目成仇的关键因素。

有的人自己喜欢站在制高点,以恩人自居。你不求助,他还把你当朋友平等对待,你一开口,眼神就开始不屑,言语就开始不尊重。对方得到你的帮助,却付出了心理的伤害,要怎么感恩你?都扯平了。甚至觉得自己很不值,那一刻就结仇了。

有人感叹求助者有事相求才登门,无事不登三宝殿。人都是追求快乐的,如果跟你在一起很快乐,肯定天天追着你。等待有事相求才来,说明人家是迫不得已。问题是你自己没事干吗?时间那么宝贵,人家做客你也要作陪,你真的是希望有客登门聊天,还是潜意识有享受当恩人的愿望?你多希望当恩人,人家就有多不希望去你面前,承欢膝下的人,低人一等啊。

发“粒米养恩,斗米成仇”这种感叹的人,不是自己心态富足之后的福满自溢,而是有些勉力而为,带有感恩期待,对拒绝有恐惧。

这种心态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伤害,建议先爱好自己,增强心理能量,做喜欢做的事,不喜欢的学会轻松说不。你会发现,所谓“反目成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不一定是事实。

期待孩子感恩的父母,道理相同。孩子没有要求被生下来,幼年抚养是你的责任。成人之后,你要出手相助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守住界限拒绝也能锻炼孩子的独立和担当。守不住界限,又希望孩子感恩,失望是必然。感觉失望,没有学习成长,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去纠正指责,成仇就是必然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