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想法婚育杂谈

无条件养育之“非爱行为”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20人  白北辰
无条件养育之“非爱行为”

今天的课程,提到了6种“非爱行为”:

有条件的爱。孩子必须服从父母,遵照父母的指令去做,按照父母设计的去成长,否则父母就不爱他。

不负责任的爱。无休止的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依赖性的爱。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寄托,甚至是支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父母就活不下去。

永远无法满足的爱。父母永远没有好脸色,他们的期望像一只黑洞,无论孩子怎么奋斗,都无法满足。

牺牲者讨债的爱。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而放弃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选择,但是这类型的父母,就认为是子女耽误了自己。

要求回报的爱。这类型的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做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

9年前,第一次看小巫老师的书时,接触到了“非爱行为”的概念,勾起了童年许多不太愉快的记忆,也明白了自己许多性格特点的由来。

我和父亲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甚至长达8年没有联系。

父亲是个极度强势,也非常情绪化的人。他的教养方式,完全看心情和状态决定,几乎踩遍了以上6个雷区。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跟我们开玩笑。虽然小心翼翼地,不怎么敢回应他,还是吊着胆子迎合。毕竟他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权威,能博权威一笑,又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讨好型人格就是这么来的吧?

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会说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话,来羞辱我和弟弟,有时甚至会动手。

不了解“非爱行为”之前,我心里对父亲说不上怨恨,但累积了许多的不满和埋怨。

小的时候,就想着长大了,绝不能做他那样的父母。

有了孩子之后,极力想成为更好的父母,想拥有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于是开始去寻找去探索。

有幸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小巫,从她的书里,知道了李跃儿老师,知道了芭学园,知道了蒙特梭利。

在养育的路上,开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头。

没想到,若干年之后,新的挑战又出现了。

近一年来,在教养的事情上,一度非常挫败。

忍不住怀疑,是否以前的教养方式,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也在心里告诫自己:这个问题不马上面对,马上想办法解决,接下来的青春期,还不知道会有多少,难以控制的场面出现。

自助者,天助之。在常关注的公众号刷文章,意外刷到了小巫,原来她开了21天父母成长训练营。

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最初的时候,是小巫引领着我认识到养育的更好方式,现在,她也一定能带我走出僵局。

晚上和训练营的小伙伴一起在群里讨论,梳理了自己的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自主意识,完全依赖于我的时候。我心里充满的浓浓的母爱,特别是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到小屋的教养方式,整个人拥有着用不完的爱心与耐心。

孩子现在有自主意识了,我对他的态度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自觉地发自内心的拒绝他。

已经很久没有好好拥抱他,因为觉得很怪,很难做到。

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上送他上学,都要抱一个才走,到了二年级,他还是会主动张开双手,我却放不开了。

一直在回想,自己这么大的时候,是不是也遭遇的这样的对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每天都在告诉自己,要给他更多关心更多爱,却在他主动靠近我的时候,一直往后退。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心理呢?

每天很纠结,知道这样不好,还是一直重复着这样的举动。

这又属于哪种非爱行为呢?

除了这一点,似乎也很难以被取悦,犯了“非爱行为”当中的第4题——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孩子只要在家,就会在各种生活小细节上面嫌弃他,有时候对自己的抱怨与碎碎念也感到很无语,只有马上打断自己,提醒着不要再说不要再说。

今天交流过程中,小伙伴的一句话,让我哑然。

她问:你为什么要跟一个孩子较劲呢?

对呀,为什么呢?

这节课还要再多听几次,梳理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深入反思。

明天加油,争取做一个不计较的妈妈,争取给他一个温暖的不别扭的拥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