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俱乐部亲子教育读书

浅谈孩子教育中的self-esteem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101人  OK妈

      最近一个月的陪伴阅读基本上集中在Trace Moroney出版社出版的feelings系列的绘本上,这套书成了继大卫系列绘本后二宝每天必读绘本。这套书通过一个毛毛兔的feelings来教会孩子们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情绪是怎样的,并且情绪来了我们可以做什么。情绪可以引导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

浅谈孩子教育中的self-esteem

    之所以入手这套书,是因为感觉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掌控能力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管理情绪从娃娃抓起。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尤其是坏的情绪,或者说情绪没有好坏,坏的情绪是好东西,因为情绪可以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我们有问题该调整了,以及如何调整。情绪来了我们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观自己,或者找朋友家人聊聊天,及时处理情绪。

    再说self-esteem,之所以题目中会有这个英文单词,是因为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就查了下相关的翻译,有翻译为自尊的,也有翻译成自重的,还有翻译为自珍,其实总感觉这些翻译过来有点不太全面,不太符合自己内心对这个词或者这套书的理解。所以干脆就用self-esteem了,感觉这个词尤其包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才可以有由内而外的自信,才可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其实国外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不停的引导孩子self-esteem,时不时的发觉自己的优势,这可能是国外孩子蜜汁自信的原因吧。

    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太多的压抑孩子的情绪,孩子们笑的时候乐的时候我们都高兴。但孩子情绪来的时候,尤其是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会忽略甚至是抑制孩子的情绪,恐吓孩子。小时候自己就是个爱哭闹的孩子,受到最大的恐吓是“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就真的会害怕妈妈不要我了,这种恐吓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是一种多么大的伤害。还有比如男孩子一哭就会遭到大人的耻笑,男孩子哭啥哭?你是男孩子吗?

    周末,在等待大宝上乐高课时,我和二宝在乐高中心搭乐高,一对夫妇带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来了,那个小孩是想玩还不敢玩的感觉,所以在门口犹豫不决,妈妈问:“你想玩吗?”爸爸说:“他就是想玩,给他脱了鞋子进去就行”。可是孩子仍旧站在原地不动,一直给妈妈说,我害怕,孩子妈妈说,你还怕啥?这有什么害怕的?我在边上陪着二宝搭建房车,我感觉这个男娃应该对车感兴趣,我就说:“小朋友,我们一起玩吧,我们来建个车库吧?”小男孩不好意思的低头不语,转头看着妈妈,还说害怕,然后二宝拿了个乐高积木给这个小朋友,邀请他一起玩,孩子看看妈妈,然后加入了我们,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有孩子的感受,可能咱们没有觉得有什么好害怕的,但是孩子对于这种陌生的环境会有害怕的感觉,我们应该接纳他的害怕情绪,然后帮着他熟悉环境,让他自己去感受到没什么可怕的了,而不是一味的否定他的情绪!

    这种忽略情绪的教养环境,很容易让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甚至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没有出口,长大后甚至自己与自己的情绪失去链接,没有健康的self-esteam,就容易造成自我价值感低,明明自己有能力去做好一些事情,但是自己就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够自信,放不开!还有表现在工作中,明明一些事情自己应得的,由于自己的放不开,不好意思,往往把自己由主动变成被动!

    最典型的例子还有女人们的各种买买买的问题,总感觉自己没有衣服穿,就去买买买,到了商场觉得衣服贵,不舍得买,化妆品也是不舍得买贵的,然后买一堆便宜的,用不了一次两次又闲置了。其实这种事情背后的潜台词应该也是:“我不配,我不配拥有好的!”

    自我价值感低还表现在在乎别人的评价,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这就是典型的病理性利他!没有自己的定见,别人一句没心没肺的话,可能造成自己的各种内心戏上演,内耗太大!自己的生活节奏可以为所有人让路,自己过着救火队员似的生活,忙碌充实而没有意义,如此在内耗的人生中循环往复。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我们无法重走来时的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学习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情绪,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同时,修复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刻意的练习self-esteem,让我们努力拥有一个自信而美丽的人生的同时,给孩子一个心底阳光,自信大方的人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