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经历每天写1000字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村里曾经没有一寸水泥地

2017-03-19  本文已影响22人  a865471cc61f

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村里没有一寸水泥地 ,偶有几处石板路,大雨过后,能看见石板的青色以及岁月打磨的纹路,就像老树的年轮,其它地方都是泥泞小路,一脚水一脚泥,足迹深深浅浅,听起来很有诗意很有乡愁,其实老不方便了,可怜了那些裹着小脚的老奶奶,拄着拐杖声声咳嗽的老爷爷。

村里曾经没有一寸水泥地

小学校的操场是沙石铺就,平时看上去平整,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大雨过后老师便不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因为过多的踩踏会让操场变成泥塘。即便是村里最有钱的“万元户”,家里也没有一寸水泥地,他家的小院子用石板铺成,但因为打磨不够,粗糙、颠脚,不能打得辘(不倒翁)。最好的路面是村子中间那条大道,其实是旧公路 ,因重新改道村外,所以给村里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于是我们村在远近成为第一个拥有硬化路面的村子,据说我们村还因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小康试点村,计划在上世纪末率先实现小康,后来不了了之,估计是没顺利全面实现。包括那户万元户也在90年代初没落,他因为心太大,在村外投资建设几百亩的果园失败后没有搬回村里居住,一直住在破败的果园里,他家的老房子后来成为村里比较破败的房子之一。这个村里最早的万元户其实是个精明的老人,他在70多岁时还找过学农的我询问桃树不挂果的原因,以及水果营养口感品质甚至无公害等专业问题,彼时其人虽年逾古稀,但面容坚毅,目露精光,很有武林高手没落民间的风范,据说前年在果园去世几天后才被家人发现。

村里曾经没有一寸水泥地

我家上世纪90年代搬出老房子盖新房子,能干的母亲就很有魄力地率先全面使用水泥硬化地板,我家因此被村里的舆论定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从本世纪初开始,村里开始逐步水泥硬化道路,几年间村里除了花台、院子地,几乎找不到成片的裸露土地。村里新盖的房子几乎都是水泥地,水泥院,墙体大多使用砖石、混凝土结构。后来在电视上看到某知名专家得意洋洋地推广展示农村节能生态建筑,就是我们村里最早的土木结构房子,我不仅暗暗冷笑,并由此对有专家称谓的人抱有警惕。前几年在村里还有好几间专家所说的这样的房子幸存,破败不堪,风雨飘摇,其实那几间房子的主人恰恰是本村最发达的人家,有几户是通过读书成才,级别最高的官至正厅级,有几户是80年代初开始”投机倒把”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然后举家外出。据说省城有一条繁华的小商品市场就是我们村这些能人打造的。只有一户的房主是五保户,在去世后房子归集体所有,去年村里计划把五保户的房子推掉就原址盖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但面积不够,有人联系到这几户外出的发达户,希望用村里其他机动地换取这些地点,结果这几户听说是盖村文化活动中心,稍一撮合全部同意无偿使用,甚至还捐款捐物捐书,腾出一亩多地。村长也比较会办事,文化活动中心盖好后,专门立石碑一块,上面载明此地由哪些人家无偿捐出,以后集体如不使用,应当归还捐助人或其后人,不得有其它用途,如这几户后人回村探访,村人应负责食宿,热情接待,这些人家的祖人,村里人应当在祭拜自家祖人时一并祭拜等等,这个石碑上的语言听上去半文不白,但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我听说后很是欣慰。据说那几户后人回村后看见现代化的村级活动中心,又看见此碑如上所述后非常感慨,有几户当即又表态捐款捐物,让村人唏嘘不已。连我也萌生了要给村里捐点什么的想法。

村里曾经没有一寸水泥地

我本来只想讲讲水泥地的事,结果越讲越散还久久不能平静。我住城里20多年,家里除了花泥看不见泥土,小区里的花木根部也很少裸露黄泥。每次回到故乡,一下高速车速减慢,满眼黄色的土地,黄土地的气息迎面扑来,城市的焦虑便会渐渐散去。黄色的土地,让我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只有双脚深深扎根土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土地的深深庇护,我们才能在风雨飘摇中挺立不倒。我们,必将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深深眷恋于黄土。

村里曾经没有一寸水泥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