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架映像

第二诫 | 现代人编织的两难道德困境——是否选择堕胎

2017-10-12  本文已影响119人  六百击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诫要比第一诫晦涩,结构也比第一集更为松散,也许以“勿妄称主名”为母题的创作对于基氏来说本身就是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第二诫为大家编织了两个进退维谷的道德困境:

       1、是否堕胎:漂亮的瓦伊达很爱自己的丈夫,但是他的丈夫患有不育症,且在三十出头的时候还得了癌症,生死未卜。在丈夫患病期间,瓦伊达爱上了丈夫的一个朋友,并且怀了身孕,而且医生告诉她,如果堕胎,她将难以再次怀孕,瓦伊达陷入了两难的处境之中,她决定如果知道丈夫能够活下来,她选择堕胎,如果丈夫无法好转,她选择将孩子留下来

女主是爱乐乐团小提琴手

      2、是否发假誓:瓦伊达丈夫的主治医师和瓦伊达住在同一栋楼中,瓦伊达迫切想要从老医生那里得到丈夫病情肯定的答案,但是老医生无法判断,迟迟没有给瓦伊达明确的答复,得知瓦伊达的苦衷后,老医生发现他的丈夫病情在好转,在瓦伊达决定要去堕胎的时候,老医生阻止了瓦伊达,并撒谎说她的丈夫没有生还的可能,瓦伊达要老医生发誓。老医生陷入两难中,是选择撒谎发虚誓,还是告诉瓦伊达真相,牺牲未出生的孩子呢?

男主是一位老医生

      这是基氏为观众精心编织的困境,在这个困境之下,律法与爱成为了相互对立的存在,而老医生最后抛弃了遵守“勿妄称主名”的诫命,选择以撒谎来换取孩子的生命,成为了基氏自己给自己寻找的出路。本片展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但是这个光辉却是短暂和无力的。这也最终决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和绝望,因为在这个故事里缺失了对原罪认识的深度和对恩典认识的高度。

原罪编织的两难困境

        本片涉及的不仅仅是“勿妄称主名”,还有外遇(不可奸淫)、堕胎(不可杀人),而造成瓦伊达困境的起因是瓦伊达的出轨。丈夫有不育症是两人面对的难处,但却成为了瓦伊达出轨的借口,出轨怀孕后的瓦伊达更是无法面对处于病患中的丈夫,备受良心的煎熬,毕竟,罪恶一定会带来良心的欠债,但是将瓦伊达最终逼向更大困境的是她自己,瓦伊达并没有选择面对和承认自己的罪恶,而是选择了贿赂自己的良心,以更加自我的方式面对困境,所以,片中的瓦伊达是充满毁灭欲的,瓦伊达拔光植物的树叶、推到桌上的水杯,而最后瓦伊达决定堕胎更是会同时毁掉三个人:孩子、情人、她自己,瓦伊达最后的自我救赎之路并没有成功,她不得不将困境踢给了老医生,她希望老医生充当上帝的角色来给她最后的答案和指示。

       基氏只是编织了困境,但没有戳中道德困境的根源——原罪,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警醒的地方,正如刘xiaobo所悲叹的那样“更可悲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感”成分越来越淡泊,忏悔意识越来越苍白,宗教的圣洁有时与摇滚乐一样,成为一种享受而非痛苦的自省。自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后,人类中再也没有殉难者了,人类失去了自己的良知。“原罪感”的逐渐消失,使人的生命变得轻飘飘的,这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又一次坠落,亚当和夏娃的坠落是人类无法挽回的,没有“原罪感”的人怎么能听到上帝的声音。从中世纪初期的上帝理性化到中世纪后期的上帝权力化,从近代的上帝彻底理性化到现、当代的上帝渐渐世俗化,人类文明坠落了,人类亲手杀死了自己心中的神圣价值。”

律法与爱是否对立?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 “从本质上说,什么是对,什么事错?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实话?什么是诚实,什么又不是诚实?应给对此抱什么样的态度?我认为的确存在一个绝对的参照点。虽然我必须说当我想到上帝的时候,我想到的总是《旧约》中的上帝而不是《新约》中的上帝。《旧约》中的上帝非常威严与残忍,它从不宽恕别人,并无情地要求人们对让所规定的原则绝对服从,而《新约》中的上帝则是位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他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总是能宽恕一切。《旧约》的上帝给我们留了许多自由与责任,他在观察我们如何利用它们,然后做出奖励或惩罚。没有哀求或宽恕。这是一种长久的、明确的、绝对的(而非相对)的东西。一个参照点就必须是这个样子,对我这类虚弱无力、在寻觅但不知寻觅什么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在基氏眼里,律法和爱之间是断裂的,却不知律法的尽头是十字架的爱,所以这也直接造就了基氏没有出路的道德困境。

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合乎律法

       上帝颁布十诫给人类,一方面是保护人,另一方面是使人谦卑下来,让人类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完人,基氏成功的放大了这种困境,才有了瓦伊达和老医生的道德困境,就这一点上,基氏的电影是很有警示意义的。想起前两天上海交警粗暴执法,怒摔妇孺事件之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用谎言来推卸责任的情形,就知道我们国人在这一点上是多么的缺乏, 我们只有道德说教,没有终极意义的律法省察,使得我们丧失了敬畏,每个人都敢举起道德的大棒打别人,却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的爱、我们的饶恕、我们的忍耐是多么的贫穷和荒芜。

基督的爱成全了律法

       保罗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当然圣经中的爱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爱,而是一种十字架的爱,因为只有耶稣是完全合乎律法的,他为了人类的罪成为了赎罪的羔羊,所以人类可以不活在律法之下的困境之中,而是活在恩典之下的盼望当中。显然,基氏的困境就在于用人文主义的爱去追求神秘主义的形而上,所以他的作品虽然刻画了真实,但是并不能给人力量和盼望。

         所以,本片给出的困境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是永远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福音的信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信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都是真实的,我们需要用信仰的世界去看待现实的世界,而不是用现实的世界去改变信仰的世界。但是即使对于信仰者,挣扎也是真实的,同时,盼望也是真实的。

       这一点上,我觉得危舟大哥的看法比较精辟“我们应当承认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而非否定真实的人类情感。如果我们以救人的名义坦然说谎,却不痛悔,或因额说谎,致使他人遭难,却无歉疚,那将是最糟糕的。因为心安理得恰恰最有问题,我们以为有了平安,其实没有平安。困境中真实的挣扎,怨过虚假的平安。我们的平安在乎基督,一切让人远离基督的念头,都是邪恶的。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无法胜过外境,但知道基督已经替我们胜过。正如我们是在基督里罪已受刑罚,也是在基督里完全遵守了律法。我们所有的软弱与挣扎,都让我们更愿意投靠基督,并在上帝的话语中紧紧抓住他恩约的应许。若不在基督里,我们根本无力遵行律法。也唯有爱基督而遵行律法才是真的遵行,否则便是假冒为善”

精湛的表现技巧

       当然本片除去思想内涵上的局限,基氏在本片中对于细节的刻画和氛围的营造上非常出色,本片刚开始用掉在楼下的死兔奠定了全片悲伤的基调,后面通过细节对老医生的性格进行了刻画,老人独居在公寓中,细心照料仙人掌和小鸟,向仆人芭芭拉讲述自己的孩子的故事以及在二战中遇难的悲剧,这些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在台词较少的情况下,塑造出老人孤独但是充满爱心、对孩子有特别记忆和感情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老医生最终会努力挽救瓦伊达去堕胎。正是这些细节使得观众对于老医生最后的表现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很温暖。

两人精彩的表演 :女主想要询问但不好意思开口

       而在表现瓦伊达丈夫病情上,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技巧,比如说,利用缓缓滴下的水滴来象征他微弱延续的生命,用掉入果汁中的蜜蜂经过挣扎飞出杯中象征他病情的好转。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基氏利用剪辑和长焦景深镜头将困境之下的三个人:瓦伊达、老医生、瓦伊达丈夫,放在了一起,镜头缓缓移动,配合兹比涅夫·普莱斯纳谱写的背景音乐,非常的的抒情

瓦伊达丈夫从黑暗进入明亮光影中 象征重生

依旧在剧情关键处出现神秘的天使,依旧是让人难以捉摸的眼神

       所以,无论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还是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本片都值得我们花上一个小时去观赏和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