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闲文!傅申1980。读书《正能量大讲堂》

加缪的世界

2021-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格拉dd

【文字家园】

文学是什么?

像咖啡,苦中作乐。

似浓茶,回甘无穷。

亦或一个饥渴交迫的人得到的一条面包虫、一捧来自山间的清泉水......

因为有了文学,我们的精神世界终于得以富足。

本文所谈内容仅限于个人理解,如有异议,反对无效哦!


漂泊的旅人——阿尔贝.加缪

很荣幸读过他所有的剧本、小说及论文,可以说,加缪是对本人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

他出生于异国的阿尔及利亚,童年时代并不幸福,在其未完成遗作《 第一个人》的后半部分,写了一些关于自己的故事。

写书那年,他四十七岁(1913——1960),同年死于车祸。

作品中讲述了他们一家是如何来到阿尔及利亚以及如何艰苦劳作的,荒芜的土地上,野蛮的当地人过着原始的生活,远到而来的迁徙者们准备在此开始新的生活。

加缪笔下的战争,画面之血腥令人作呕,而那些,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二十世纪中,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像他们这类夹在国与家之中的人最为痛苦,生长在阿尔及利亚,最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的阿尔及利亚人。

看着曾经的亲友们反目成仇,为了国籍而杀戮、报复,年幼的他不理解,于是,加缪将它们写进书里。

因为战争,他失去了父亲,患有听力障碍的母亲喜欢安静地坐在窗前看向街道,强势的外祖母、智力缺陷的舅舅、贫困的生活......

处境本就艰难,现在,他们还要被驱赶回法国,对他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无关紧要之地。

加缪的书中对爱情描述得极为克制,因为背叛,他害怕爱情。

加缪最欣赏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回到法国的加缪开始了创作生涯,他写过很多剧本,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多是复调(多主题)作品,加缪擅长于归纳总结,按照容易理解的方式把陀氏密集的文字转化成一条条明确的主题。

比如自由与平等,罪与罚,人性与道德,信任与背叛,宗教与法律等,面对如此多永恒值得探讨的问题时,他依然能保持理性,逐一解读。

《局外人》、《鼠疫》是加缪最著名的两部中篇小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得奖者,荣誉总归只是荣誉,作品才是真正衡量一位作家好坏的标准。

《局外人》

用第一视角的方式,讲述了一场因葬礼而引发的意外风波。

法庭上,人们得出一致结论:“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哭,所以他是毋庸置疑的杀人犯!”

荒诞由此到达极致,神父来到监狱劝其皈依宗教,男主很冷漠,明确表达了拒绝态度,他认为神如果有用,为什么世间还有如此多的痛苦?

一系列的疑问引发人们的思考,人与世界的冲突究竟该如何解决,难道只有忍受吗?

《鼠疫》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一场早有征兆、本可以做足预防措施的灾难,一场持续数年、改变所有人生活方式的大瘟疫,当疾病消失,人们得到了什么,同时又失去了什么?

老鼠们的尸体越来越多,但始终没人注意。

疾病开始爆发,局势变得失控,决策者们只能仓惶封城,之后几年,城外风景依旧,城内堆尸如山。

里厄医生留了下来,患病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他也有重要的人,可是,他是一名医生。

灾难面前,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城内的众生百态颇为值得玩味,宗教兴起、投机商人、压抑的生活、幸灾乐祸的逃犯.......

死亡面前,一切平等,痛苦,无助,尸体被撒上石灰烧掉,只要在这座城中,谁也逃不掉。

鼠疫的隐喻——死亡。

读完作品,读者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绝对的死亡面前,我们该如何活得有意义?

悲剧必读剧本——《卡利古拉》

剧本改编自罗马暴君卡里古拉的真实事迹,因为乱伦,他的妹妹被处死,愤怒的他决定化身为命运,试图夺走所有人的幸福......

具体情节,请自行查看。

加缪与存在主义

核心不难理解,加缪用小说与剧本的方式深刻解读了这个世界——荒诞,如论我们内心如何企盼,世界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从不迁就我们。

总的来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残酷史,疾病、饥饿、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原始社会怪力乱神,出于恐惧,人们献出各类贡品,可是,大自然依旧我行我素.

宗教创立了神,但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安慰世人,最终,宗教里的管理人士代表神接管了新的统治者的地位。

工业革命带来新的生产力,人文主义高度发展,但世界还是不完美,想吃冰淇淋却不能吃的孩子、喜欢同性不被世俗接受、爱创作却没有才华、情商与智商双缺、衰老、突如其来的绝症、身体退化......

世界很残酷,没了神,人们得到自由,同时,也失去了安慰。

虚无从未离开

存在与虚无像极了生死,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生死往复,两者缺一不可,没了生,死亡便不复存在,一切事物终将走向幻灭,然后再生。

尼采是位智者,只不过他看错了方向,有的人懂得活在当下,有的人一眼便能洞穿世事,例如尼采。

福克纳的作品同样擅长讲述幻灭,时间线如果拉得足够长,旁观者们很容易看清事实,终点就在那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朝那里赶。

当终结无可避免,众生何须挣扎?

毛姆是一位十分精于人情事故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除了终点,同时还不忘享受过程,如何快乐的走在路上是毛姆最想让大家看到的。

其作品中,十分强调一个关键词——选择。

选择代表着主观能动,因为看不到结果,迷路者只能靠盲选,有人沉迷于浮华的社交圈,有人安心创作艺术,有人走遍世界,有人循规蹈矩、按照世俗的规则行事......

生活有无数种形态,谁对谁错,本就没有完美答案。

存在主义关键词——反抗。

选择本身就代表着反抗,深陷虚无的人大多迷茫,生活只会随着落叶跌进土里,然后慢慢腐烂。

沉默的世界,挣扎的内心,总归,我们还是要走下去,即使路是错的,但至少,那是人的主观选择,有了信念,人才是鲜活的。

电影《大鱼》中有这么一句话:“抱着梦想而活着的人是幸福的,怀抱梦想而死去的人是不朽的。”

生命有尽头,而生活则有无限可能。

青年加缪画像

做过记者,参与过二战,Communism风潮在法国兴起的时候,也曾加入,活动十分积极。

除了剧本,加缪还拍电影,做演员,总之,是一个文艺生活十分丰富的人。

因为做过记者,可以看到加缪的文字十分简约,不同于多数的法国作家,他的作品中很少用三连的形容词,类似作家还有马尔克斯、海明威等,文字简洁有力,非必要,不落笔。

《第一个人》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加缪童年的故事,热情的舅舅、琐碎糗事、阿拉伯小吃、生活的街道、学校生涯、打工事件等等。

他的童年虽说不上幸福,但至少是完整的,母亲没有太多表达爱的能力,家中一切事物由外祖母做主,虽然强势招人厌,一家人的生活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局外人》中莫尔索与母亲的关系很像加缪与母亲的关系,相互理解、心照不宣。

“你爱你的母亲吗?”

“爱!”

“在她的葬礼上,你为何没有哭?”

“赶了一天的路,我很累。”

“你为何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这不是一个孝顺儿子该干的事。”

“她......她自愿去的......”

或许,没有人相信,可是,有些爱就是这样,润物无声。

加缪小的时候很少得到母亲的亲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与母亲保持着一种距离感,母子本应亲密无间,可是,有些人,不一样。

《局外人》里,莫尔索知道无法解释,即使说了,也未必有人相信。他与母亲的交谈十分理性,因为工作,儿子没有时间陪在她身边,在养老院,她有朋友,甚至还有人追。

葬礼当天,母亲的追求者没有进教堂,来吊唁的全是些陌生人,他们哭,只不过做做样子而已。

《鼠疫》中,里厄的母亲与加缪的母亲性格相似,沉默寡言,她不舍得儿子留在城里,可是,她知道拦不住,想拦,但不能拦,她的儿子是个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救人,或许......他会染病,然后痛苦地死去,作为母亲也只能默默承受,因为她深爱着儿子,她不愿里厄有太多牵挂。

不远处的山间疗养地,患病的妻子正需要人陪,可是他不能去,因为,他,是个医生!

作家与作品、小说与生活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他们的文字里流动着的,正是生命本身,无论快乐或悲伤,痛苦或幸福,至少,他们走了下去。


仅以此文献给文学上的启蒙老师——阿尔贝.加缪。

因为他,我终于知道悲剧该怎么写。

因为他,我终于学会忍受必须要忍受的痛苦,反抗必须要反抗的不公。

因为他,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世界,她或许残忍、冷漠、爱恶作剧,可是,我依旧深爱着她。

【文字家园】投稿专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