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深度思考懒癌患者吗
近日,郭敬明性侵男作家的消息刷爆了微博,舆论不可避免两极分化。暂不论这则消息是否属实,大家关心的焦点渐渐从事件本身转到了对郭的人身攻击。大量不堪入耳的段子充斥了网络,似乎沉寂了一阵儿的微博顿时又无比兴奋了起来,终于又有话题可供消遣了。过几千万的点击量和评论让媒体无比激动,还管什么真相不真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于从早上一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手机,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仍是看下是否有最新消息更新。
下班一回到家多半是葛优瘫的姿势,手里拽着遥电视控器,漫无目的地换台,看一会儿娱乐八卦或喜剧类综艺节目,或者干脆盯着手机反复地翻朋友圈,刷微博,只因不用动脑子,这些混乱零碎的信息刺激着与身体同样疲惫的神经。
据调查,67%~80%的手机用户会时不时地检查有无新的信息、提醒或电话,哪怕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手机的铃声或震动。
人们习惯于不断地切换网页,浏览网页信息的停留时间不到2分钟,大多数在2秒钟左右,可想而知,这种网络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能有多久?
到了周末,宁可一整天躺在床上刷手机,看肥皂剧,饿了叫外卖,也不愿意去参加户外运动或去健身房挥洒汗水,就连和朋友聚会都要花好长时间来说服自己。
因为信息更新太快了,往往来不及消化就又被新的信息席卷,不知不觉我们丧失了专注和停下来的能力。
人懒惰起来比坚持要容易得多,动脑思考受累的事多数不愿意做。甚至大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
媒体,娱乐,肥皂剧,IP剧等,如此众多的选择可以让我们完全让大脑停止思考。就连屏气凝神个把小时都成了奢侈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我们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任由媒体代我们发声,引导我们的品味和评论。
这进一步造成个人感觉阙值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唤起情绪感受,于是我们只好不断去追求更刺激的信息来启动感官。
有人曾经形容这个时代:“以往我习惯于在文字的海洋中做一名深潜的泳者,如今却只是一个水上摩托车手,不停在表面呼啸而过。”
其后果是,如果懒于思考,任由杂七杂八的概念充斥大脑,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混乱。焦虑,浮躁是确这个时代的通病,其根源就是越来越少的深度思考。
因为深度思考并不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很多时候是痛苦的,要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和个人能量。
不会思考的代价是我们沦落为二流的工具,即使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感觉似乎很充实,然而永远只能停步于此,不能更进一步。
人固然需要日常的劳动来填补思考的空缺,然而只有当我们愿意去自律,努力用多维度的方式分析问题,具体剖析问题的真相,尽可能多一点的深度思考时才会将自己从琐碎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坚持本我,不忘初心。
深度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