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

2022-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天行践

幼儿教育分为两大阶段,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学校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当然也有家长引入第三个教育,比如早教课、兴趣班、特长班,这属于课外教育。

总结下来,三类教育其实围绕着三个场景,分别是家庭,集体,特长圈子。这也与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不谋而合,代表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少数各领域精英群体的不同阶段。

哪个教育最重要,习惯上我们以为家庭最重要或者集体最重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自我认知最重要。这要回到另一个本质的问题,幼儿的认知从何而来,谁对他影响最大就最容易给他塑造认识世界、待人处物的方法。

一个孩子有几关必须要过,第一关是从自我为中心到去中心化,这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小世界的标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很多成年人在这一点可能都没及格,所谓的自私不一定是小气,可能就是他始终把自己的位置摆在所有人的前面,或者他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当他不是中心时他是不能接受的。为什么要去中心,这是把我们的认识边界从父母家庭拉出去,外面世界很大,没有人有义务迁就你或者包容你。

第二关是规则,一个人是不是幼稚的,要看到心里建立多少规则,并可以清晰践行多少规则。一个普遍的场景是两个小孩一起玩玩具,忽然他们争夺一个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应该给谁。如果是大孩子和小孩子,大的往往退一步,让给小的孩子。如果是一边大得两个小孩呢,往往动手抢,然后可能打起来,最后可能有人委屈的哭起来。

这个时候这个玩具对他们而言都应该是自己的,因为自己想玩。而对方的出现变成了这个玩具的拦路虎。其实,他们为什么会抢,就是没有规则这个概念。谁先拿到手就是谁的,或者这个玩具是谁的就该听谁的。这是两个常用的看法,而在我看来这都是破坏孩子规则感的开始,这种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流氓规则。既然是两个人一起玩,一定会因为玩具而争夺,那么帮助他们建立玩耍的基本秩序很重要。第一个秩序是要让孩子清楚意识到玩具谁带来的谁就有分享权利,同时他也可以不分享。第二个秩序是,如果争夺开始了,那么要引入分享理念和排队方式、交换思维。这些都不太合理。要告诉孩子玩具是谁的,就该听谁的安排。这里可能对方安排不好,那也没关系,因为他有支配权。你想玩就必须遵守,如果你不愿意遵守也不要想着玩它。边界感无论对孩子还是成人一样适用。

分享的前提是玩具主人的美德,而不是义务。交换是一种策略,但不该成为一个孩子必须接受的唯一方式。至于排队玩那更是无理要求,除非这个玩具没玩具主人,它是公共的,比如滑梯。

所以一个好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快速帮孩子建立规则感,走出自己的世界,在大的世界里利用规则与更多孩子一起相处,快乐玩耍的前提不是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想玩什么都会遵守一定的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有漏洞,但是这是大家协作的前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