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读圣贤书
前几日,广播剧弹幕出现了一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这是高中课本上的,但是多年不看,我已经记不清全文了,于是我便去百度上搜了全文。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在课本里文章的标题是《寡人之于国也》。粗粗看了一遍,记忆回到了大脑中,便可以全文背诵了。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么好的文章,我在上学时却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只能按教材给的官方理解死记硬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以上片段均是节选)
这几句的大概意思就是,梁惠王问孟子:我对子民已经够好的了,为什么邻国的子民不少,我的子民也不多呢?
孟子以打仗比喻,交战时,有人退了一百步,有人退了五十步,五十步的笑退了一百步的。
梁惠王说,不可,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都是逃跑!
我当时只是按照教学要求的最低完成了背诵,默写以及翻译,但是却并没有领会到文章的教育意义,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为“枉读圣贤书”。
孟子答梁惠王的话,对我们同样有用。
试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的确已经努力了,但是就是没有结果,甚至不如别人没努力的人。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做的还不够多,我们努力的还不够,我们就是那个退了五十步的,在嘲笑别人退了一百步!
我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我自以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就比别人高一头,他们都是俗物,只有我是高岭之花。
事实上,我确实是读了一点书,但是这点书却远远没到质变的效果,但我心中还是保持着这份骄傲。
我不能出口成章,我写的文章也并没有精彩绝伦,我只是多读了两本书,难道还指望着读两本书就能改变我的生活吗?
我与他们比读书,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这个道理同样也可以用哲学上的量变与质变来解释。
我读的书少,并不能引起质变,也就不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想要引起质变,还是要积攒量变。
ps:
今天的这些感悟是因为再读《明朝那些事儿》,看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东西,本想以《寡人之于国也》开篇引到这个话题,没想到一个“五十步笑百步”就让我写了这么多。
我不是一个喜欢读长篇文章的人,所以我自己写的文章字数最多也就一千出头,小说最多1800一篇。
另外,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所以今天的文言文选段不是复制粘贴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