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30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16人  李财有道plus

30岁还一事无成,怎么办?前些日子,知乎有一个话题,特别火。

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

这句话一出,戳中了许多人的软肋,一时间群情哗然。

理由是什么呢?原作者说:

一个人到了30岁,他也工作了七八年了。

如果还没能当上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作出突破,那只能说明,你花了七八年,都没能展现出你的能力。

也就是说,你的能力已经到了上限。

这个论断当然是有问题的。

01

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认知偏差,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事物的归因,会犯两个错误:

➭  自己做得不好,我们会觉得,是外界的影响;

➭  别人做得不好,我们则会认为,是他自身的问题。

亦即是说,我们从天性上,就容易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假如一个人到了30岁,还在从事基层的执行工作,他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吗?多半不会。

他会认为,是外界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运气不好,际遇不济,诸如此类,使得自己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职位。

这个论断,犯的就是同样的错误。

一个人到了30岁,没有当上管理层,或者成为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力不行。很可能只是因为试错时间太长,还来不及在一个位子上坐稳而已。

毕竟,从毕业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找对发展路径,一路顺风顺水……这样的人有,但绝对是少数

大多数人只能在摸索之中,不断进行尝试,不断碰壁,再转身,换别的方向……

有些幸运的人,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之中,所积累到的经验,可以复用,从而缩短晋升路径。这是很理想的情况了。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转行,也许就意味着之前的经历完全白费,不得不从基层做起。

02

时光匆匆,难以回头

说回这句话本身,它有没有道理呢?也有。

30岁在事业上仍未突破,主观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观上,确实会有诸多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会有疑虑

互联网,金融,咨询,创意,这些看起来光鲜的行业,无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原因无他:年轻人便宜,好用,有冲劲,还愿意学习

我待过的几家公司,平均年龄全部在27岁以下,中位数更低。

实战的主力是哪些?实习生,以及刚毕业一两年的新人。

他们真的太拼了。

我经常和同事说:我们的薪水比他们高,但我们的能力,是否真的配得上这部分差距?如果给他们几年时间,到了我们的年龄,跟现在的我们相比,会怎么样?

结果都是:不敢想。

说实话,特别有紧迫感。

现在的职场新人,得益于信息的高度集聚和扩散。无论是意识、能力,还是热情,比起我们那个时候,都只强不弱。

有时会感觉,我们比起他们,除了经验,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一个 26 岁的主管,跟一个 30 岁的主管,在能力相似的情况下,投资前者,绝对是一个性价比高得多的选择。

毕竟,前者是在上升,且上升速度难以预测;而后者很可能平缓得多。

更别说,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员工组成和客户上,都开始全面年轻化。

一个30岁的人,每过一年,都在逐渐地远离这个群体。

如果还要花时间去积累,学习,成长,那确实是太久了。

第二,你的成长性会逐渐降低

知乎上有一句话,我深有同感:

30岁前,利用一切时间学知识,学技能。

30岁后,你得用钱去换技能。

因为学习的成本太高了。

不可否认,30岁往后,你的精力、体力,都会慢慢下降;同时,你的时间成本会飙升 ——30多岁的你,已经很难花几个月、几年去学一样东西了,这对你来说太过奢侈。

你要操心的东西太多。家庭,健康,环境……你会开始意识到,很多东西已经身不由己。

所以,我经常说,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尝试、多试错,最好从大学就开始。

随着时间推移,你的试错成本会越来越高,你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到后来,转行,归零,重新开始,对你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选择。

你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

03

抓住优势,快速成长

我们都说,时间慢慢磨蚀了人的锐气。

但,每一个被磨蚀的人,又何尝没有抗争过呢?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你是已经到了30岁,还是刚刚大学毕业,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什么是优势领域?有个很经典的案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设计了一套测试,用来筛选合格的外交官,但根据测试选出的外交官,表现上总是不够出色。

无奈,他们邀请麦克利兰,来重新设计一套筛选机制。

麦克利兰团队研究了这套测试,发现测试主要着重在“知识”和“技能”,但这些并不是影响外交官表现的关键因素。

他们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最优秀的外交官,并非那些知识丰富、技能杰出的人,而是具备极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的人。

而这一点,在测试里面是完全被忽视的。

基于此,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一个理论:

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

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

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

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冰山模型」。

他认为:冰山上的东西,只占一个人表现的25%左右,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改变的,但它们真正占到工作表现的比重并不大。

而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我们内化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我们作为「不同个体」的本质 —— 这些,才是影响我们事业和工作更重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在麦克利兰的基础上,1981年,另一位组织社会学家博亚齐兹,也提出了一个「洋葱模型」。

它和冰山模型十分相似,只在细节上有些微不同:

可以看到,无论是冰山模型,还是洋葱模型,它们都将“动机”这一内在因素,放在了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

可以说,动机,是决定一个人素质和取向最重要的因素。

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确定自己更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 ——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通过明确“优势领域”,然后,对比理想职位与自己现状的差距,再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知识、提高技能。

这就是你在30岁之前,最需要做到的事情。

这也是让自己扬长避短,快速成长的秘诀。

愿每个人的 30 岁,都能行走在最合适的道路上。

文章来源|作者:Lachel,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知乎10万关注答主,LinkedIn、36氪特约作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