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知应会的教学理论之01建构主义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4人
iCloudEnd
建构主义源自教育学,是作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学习理论,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但建构主义早已在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广泛延伸,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又称社会构成论)已是主要的学派之一。
建构主义源自教育学,是作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学习理论,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但建构主义早已在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广泛延伸,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又称社会构成论)已是主要的学派之一。
建构主义取向隐含的理论是儿童透过“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去完成学习过程。他们由“实践中学习”,而非依赖别人“告诉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儿童自己不受干扰地去推断、发现及下结论。教师除了观察儿童学习外,也须要在儿童活动期间吸引他们、为发现而惊呼、并用难题刺激起他们的理性思维。(DeVries et al., 2002)举例,我们可以向他们发问:“真奇怪,为什么开水不会从那盛满水的杯边流出来呢?”教师有时会在儿童发生冲突时介入,但他只会强调他们应找出问题所在,并促进他们去寻求解决办法及自行调解。
在帮助儿童的读写发展时,教师会在充满丰富语文情境的教室内进行读跟写的活动。读完故事以后,老师会鼓励儿童用写的或画的编出自己的故事,或者是鼓励儿童演出他们熟悉的故事。上述这些活动都是在鼓励学生把自己当作是读者及作家。
著名建构主义者
Hans Aebli
大卫·奥苏伯尔
让·皮亚杰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5/157aaeec3c91468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85/8fd43712a96956f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