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人生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舌尖情缘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2018-01-09  本文已影响901人  静静的白莲

说起彪悍耐嚼的“老鸹撒” ,关中大汉们都笑了,这是男人的专利,怎么就成了妈妈饭?!我们强烈表示,严重的不服!

老鸹撒也叫疙瘩汤,只不过老陕喜欢它彪悍的外形酷似老鸹的头,陕西话头叫撒,所以就叫了老鸹撒。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关中大汉为什么不服呢?听我娓娓道来:八百里秦川养懒汉,厚重的黄土在关中平原发挥了得天得厚的优势。不仅承载了无数皇上的归宿,还养活了一辈又一辈的陕西楞娃。为啥称陕西楞娃,憎噌愣倔是本色,生平在这肥沃的大地上辛苦劳作,自给自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直爽生硬的脾气造就了大男子主义,男主外女主内,已成为习惯。谁家的婆娘再能干,也不能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的彪悍,需有软的像绵里藏针的棉花一样的脾性,让生硬在轻轻地弹回来,才是绵软的好女人。

关中汉子在外必须有十足的面子,即使一句话不说,递个眼色要心领神会。女人万不可把自家男人在外骂的狗血喷头,一钱不值,回家却供在天上,男人是不会买账的。别人夸老婆能干,恭顺贤良,那必定说,不行,和嫂子或弟妹相差甚远。其实心里早乐开了花!在外不能长媳妇威风,灭自己士气,适当的客气一下也是兄弟间的客套和尊重。

灵性媳妇知道自己男人那是客套话,就会随声附和,就是的,和当家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外给撑了十足的面,回家关起门来给婆娘端茶倒水,掐腰捶背都是愿意的。更甚下厨显摆显摆自己唯一饿不死的手艺,做一顿酸辣适中,鲜香可口的老鸹撒给媳妇骚情一下,献个殷勤,犒劳媳妇的优秀表现。

老碗会

这老鸹撒不知从何时何地何人发明至今,成了关中男人的专利,别的饭端起碗来就吃,唯独这饭手到擒来。平时油瓶子倒了都不待扶的,更别说会做其他。进了门和亲戚一样,什么在哪放,一概不知。摆在眼皮底下的东西,就要连声的问,阿是(哪里)?在阿达(在哪里)?我咋看不见?拿起来给递到手里方才算看见。这等秉性还指望做饭,没嘟囔你醋淡辣子少就不错了。

那一碗老鸹撒必须会做的合自己的心意,一双筷子夹得疙瘩洁白如玉,大小均匀,任意撒点菜星都可以,辣子盐酱油醋有就行。那天老碗会没见端碗出来,肯定是媳妇没在,要不然拌嘴罢工,把伙给止了。正说着,端着老碗就来了,找个向阳地方圪蹴(蹲)下来,捞起一疙瘩放在嘴里大嚼特嚼。就有人问了:毛蛋他大(爸),今吃老鸹撒,得是惹毛蛋他妈生气了?还是没在回娘家了?闷着头,端起碗,哧溜哧溜的享受这碗疙瘩汤,看的其他人也忍不住吃自己碗里的饭了。

两口子拌嘴正常,一顿老鸹撒也能解馋,如果再让伙计们知道了老鸹撒都不会夹,平时在人前扎那些硬气的势,全都倒完了。就像一个饱满的气球,被泄了气再也硬不起来,一阵奚落,原来啥都是指望媳妇,一天就是干咋呼,媳妇回娘家就得饿死,这人可就丢大了,再没了掌柜的威风和地位。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在长安县(尽管升区已经若干年,说县还是才觉得自己是长安人,说区就是西安人了),一说到“老鸹撒”男女老少,妇孺皆知。因为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取材方便,男人大都会做,更别说女人家了。

但是男人手劲大,搅得面疙瘩黏糊,夹到锅里不易散开,地道,彪悍,耐嚼,有筋头。

以前没有退耕还林的时候,不管是农忙,还是秋冬季节,老鸹撒都是关中农村的一道原始的快餐美食。

从“老鸹撒”的字面意思看不出这天月韭的意思,我问了会做的爸,他说不知道,能做会吃就行了,管他啥意思。又问了度娘,才有了一个明确的交代:【月天韭: sà ,《集韵》悉盍切,音趿。䏠,肉杂也】,鸹在这里也读作wa。也有地方称其为“面疙瘩”,那绝不是关中的正宗叫法。

天月韭称其为“老鸹撒”也是有说到的,在关中一带,特别是沟壑纵横的坡塬荒野上,树多林子大,林子大了自然啥鸟都有。尤其秋冬季节,那些在北方过冬的鸟,成群结对。喜鹊,鸦雀,灰雀,麻雀,老鸹在树上林间吃食嬉闹,叽叽鸹鸹,好不聒噪,甚是热闹,好像开会一样。“老鸹撒”顾名思义就是乌鸦头,面粉加水搅拌,用筷子夹块下锅煮熟,制作成乌鸦头的形状,美其名曰:“老鸹撒”。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老鸹撒”的做法和吃法一样的彪悍,最大的特点就是荤素任意融合搭配,标准可高可低。达官贵人,黎民百姓,男女老少都不挑,现在的年轻人吃的少,估计有的都没吃过。

高级的吃法就是熬一锅高汤做底料,菜品自然也上升不少高度,但上不封顶。西安有不少陕菜馆子熬滋补汤做老鸹撒,甲鱼,乌鸡,鸽子,牛羊,排骨,各是各的价,水涨船头高,也不见怪,味道一般以咸鲜为主。吃疙瘩喝汤,营养滋补,两全其美。

亲民一些就是半锅开水,姜,葱,蒜,花椒,干辣椒熬清汤,也可以加醋熬成酸汤,更可以直接在开水锅里夹疙瘩。菜品也可以随心所欲搭配自己喜欢的蔬菜,红红绿绿看着热闹,勾起食欲就行。只要是菜,下不限制,随意就好。不管是清汤也好,酸汤也罢,都少不了撒些芫荽(香菜)做臊子提色。夏天一般吃清汤清爽,冬天吃酸汤驱寒,各得其乐。

老鸹撒可分为三种,全靠添水搅面的手法,按形状和大小分为絮面,米面,老鸹撒。

第一种边添细线一样的水线快速搅面,随着搅动,面絮絮就出来了,用筷子夹出来放在案板上继续搅,直到最后全部成絮,这叫絮面。适合老人和小孩吃,比较容易消化,最婉约的一种。

第二种做法和第一种类似,只是稍软一些。搅好后,还要用手揉搓成五谷杂粮大小的小疙瘩,略带质感,被称作米面。适合妇女和胃不好的人,比较适中。

第三种就是正宗的老鸹撒了,做法简单,可以说无技术性。一碗面,一碗水,慢慢的搅,直到一个面疙瘩都没有,用筷子夹起一块,不掉不散,放算成功。各种老鸹撒可大可小,根据个人喜好,想吃“撒”大的,就将面搅硬点,用筷子夹大一点。想吃“撒”小的,哪就将面搅稀软点,夹的“撒”可能就小点,如絮面和米面。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老鸹撒这么好吃懒做的“懒汉”饭,给再懒得的关中汉子也撑圆了面子,最起码,离了女人还能撑两天。这是外话,另当别论,面子的事,一两次足矣,不可长久使用,会过期变质。

说好吃,并不是嘴馋,只是适合关中人的口味;说懒做,也并非吃饭的人懒,主要是做法简单,方便快捷,取材方便,做起来省事不麻烦。农忙的时候,抢收抢种,“克里马擦”(极速)吃完又要去干活,耐饥顶饱。不像那一锅糨子的搅团,名副其实的好吃懒做。说是为了吃,实在也不全是吃的事。不能因为嘴,把一料丰收在望的庄稼,拱手让老天爷收了。所以在广大关中农村,特别是长安县人尤为喜爱。

上乘的老鸹撒透亮劲道有嚼劲,口感柔滑,面汤中保留了菜的营养,汤的滋补,咸香兼备,口感层次丰富,有质感。一碗“老哇撒”下肚,耐饥,贴心暖胃,三九寒天咥上一碗酸汤老鸹撒,浑身上下,酣畅淋漓,那叫一个煎火舒坦,浑身冒汗,再无寒意。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这几天,普降大雪又降温,特别怀念那碗酸辣热乎的“老鸹撒”。于是乎接水挖面,说干就干,开始烧水搅面。或许我夹的撒不上乘,酸汤绝对在舌尖上打转,流连忘返。

“老鸹撒”的做法如下:

1.面粉,温水各一碗,水中放少许盐化开,温水冬天容易把面搅开。将面粉和成稠稀适中的面糊,根据个人喜好搅面糊,面糊稠硬夹大点,面糊稀软点夹小点。

2.烧水熬酸汤,热锅凉油,花椒,葱姜蒜,辣椒炝锅,倒入香醋,生抽在呛醋汁烧开,倒入开水中煮开,夹老鸹撒之前捞去细渣,免得拌口。

3.菜是冰箱的一点余菜,娃娃菜一颗,小白菜几颗,豆腐,胡萝卜,西红柿,蒜苗,香菜,全部切丁炒熟。

  4.菜炒好,酸汤也熬好,咕嘟咕嘟的冒着酸香扑鼻,热气腾腾弥漫了整个厨房。端起搅好的面糊,擎在锅上,用筷子一点一点夹疙瘩,将“哇撒”流进锅中。全部夹完后,要热汤将面盆粘的面糊冲净,不浪费。烧开后放入炒好的素臊子放进锅中,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老鸹撒”就大功告成。

那些年的妈妈饭(9)——“老鸹撒”有话说

时间不早不晚,正好午膳,  窗外雪花飘飘,室内热气腾腾,皆因这一碗这人咽口水的老鸹撒。急忙传膳孩爹:

掌柜的,吃饭了!

啥饭?!

老鸹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