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过了“破五”说说过年

2023-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胡忠治

古人经过长期的完善,把我们地球上最长时间单位——年的交替更新仪式,设计得严谨隆重,仪式感极强。从腊月下旬,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各地都有相关的谚语,不再赘述。一直到除夕夜,才开始享受这十来天准备过程的成果。这个享受过程也是仪式严谨,秩序井然:除夕夜全家守岁熬年,北方人一边包饺子,一边讲故事,拉家常,交流一年来的悲欢离合,工作生意,……;初一凌晨放鞭炮烟花,迎神纳福,晨起上供祭天地拜神祗;奉祀祭拜祖先,关干大户人家祭祖的过程。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详细描述;小拜给长辈拜年,领压岁钱……。

民以食为天,仪式的实际内容还是体现在吃。初一的早餐格外早,大概太阳出山以前,各家的家庭主妇们就整备好了,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年糕,烧蹄膀……。所谓“年夜饭”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一些饮食行业的商家炒作起来的概念,中国的传统中,哪有什么“年夜饭”的说法,大半夜的吃什么饭啊?,所以,我们还应该成熟起来,识破商家的套路,维持我们的传统。

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因为他/她们是弱势群体,过年这一天不仅没有了大人逼着学习的苦恼和对不听话的指责甚至打骂,还可以领到压岁钱,穿新衣服,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儿。所以孩子们特别期盼过年,过年以后也特别怀念过年。由此可见,当今人们怀念的所谓“年味”,实际上是作为弱势群体长期的苦难煎熬后,突然放松解脱的幸福感。年味变淡,其实是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应该怀念那种与平时日子形成强烈对比的所谓年味。

过年的形式,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象征,因为过年是一年当中的第一天,也就成了人们讨彩头的日子。在想象中,第一天是什么生活状态,就象征着一年都是什么状态。于是,为了一家团圆,人们不远千里,赶在过年这一天回家团圆;为了发财,过年这一天拼命的互相祝贺“恭喜发财”;为了希望生活美好,人们千方百计把家庭设计得张灯结彩,富丽堂皇。寄托各种愿望的祝词颂语,以对联形式张贴在千家万户的门上……等等。同时,凡是不吉利的象征负面事物的符号则成了过年这一天的忌讳,比如严禁说不吉利的字眼,有些地方甚至忌讳打扫,倒垃圾,目的是避免“扫”“倒”这些字眼。

所有这些,看起来是迷信,其实是人们在处于不利地位当中无奈的挣扎。明知道这种象征性的形式毫无一用,只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虚幻感觉,但人们依然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种虚幻的象征,因为别无他法嘛。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原因就是因为劳动创造的物质有了剩余,于是就有了贫富之别。因此,社会上理所当然有富豪之家。过年不仅是贫困弱势群体的向往,也是富豪之家彰显荣耀,施展慈善的机会。鲁迅在《祝福》里叙述的场景,就是富豪之家过年彰显荣耀的形式。鲁迅没有写到的更多的事实是,古代富豪之家趁过年的机会,为了积德行善,对贫苦人们救济的情况。马未都先生说过,古代有许多富豪之家在过年时,包了许多装有散碎银两小包,在临近过年时,派出家人往各个贫苦人家送去,还不能让接受的人发现,是偷偷地放在人家窗台上,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古人信奉“善欲人见,不是真善”的理念。此举的目的可能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祈福积德的意思吧。

任何事物,都是适可而止,过年也一样,不能尽情挥洒,因为人们都还有各种职业,还要谋生,于是古人又设计了一个时间节点,就是过年后的第五天,正月初五。民间把这一天叫“破五”,意思是过年那些程序讲究,从今天起就突破了,就戛然而止了。过了初五,人们开始回归正常生活,从初六起,士农工商,诸子百家都各纷纷回归各自的岗位开始工作了。

不过,还有一些中下产人士,他们不急于出去讨生活,还有些有艺术技能的人士,爱好红火热闹的人们,组织起来开始“闹红火”了。为了歌舞升平,彰显社会的繁荣昌盛,许多地方的政府也向所属地区的农村乡镇,厂矿企业下达闹红火的任务,日期大多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各地的红火队,都开进城里,龙灯舞狮,高跷背棍,旱船竹马,秧歌舞蹈……等等琳琅满目,各显神通,把正月的过年气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在都市里以放花灯猜灯谜为重头戏的“红火”,是古代传下来的。《水浒传》里对东京汴梁的元宵景象的描写是这样的:

“元宵景致,鳌山排万盏华灯;夜月楼台,凤辇降三山琼岛。金明池上三春柳,小苑城边四季花。十万里鱼龙变化之乡,四百座军州福辏之地。黎庶尽歌丰稔曲,娇娥齐唱太平词。坐香车佳人仕女,荡金鞭公子王孙。天街上尽列珠玑,小巷内遍盈罗绮。霭霭祥云笼紫阁,融融瑞气罩楼台。”

过了元宵节,过年的气氛就基本剩下了余韵尾声了。出了正月,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过年就彻底结束了。在农业经济社会里,“不误农时”是社会经济的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自然界的“龙”都抬头提醒人们该下地干活了,谁还敢再沉浸在过年氛围中寻欢作乐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