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说乡不言愁——读梁鸿《中国在梁庄》

2018-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以爱为佳

    《中国在梁庄》,是作家梁鸿以一名归乡者的身份重回生命之初的地方,通过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的方法,记录的关于自己家乡现实生活图景的非虚构性随笔。

      作者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将笔锋对准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描写故乡的村庄、河流、道路、草木、人物、故事与情感,文章的形成过程,且不说重新回归故乡、融入当地生活的难度,于作者本人而言,又要克服多少因记忆带来的乡愁、乡怨与乡情。

      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带着调查研究的目的,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了整整五个月,期间主要通过自己生活在村里的哥哥的引导,走家串户,了解村里及村民背后的故事。

      作者作为一名通过读书,走出农村生活在城里的城市人,我不知道当作者双脚踏入梁庄的那一刻,是以一种主人翁归家的姿态,还是把自己当成回家省亲暂住的村外客,抑或是纯粹把自己当成一名学者,找一个农村作为调研对象,只不过选中的这个对象刚好是自己出生长大的故乡而已。从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来看,作者是饱含着对故乡的爱与关怀在讲述故乡的人和事的,可以说作者写作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梁庄的主人翁,希望自己的研究也好、写作也好,能够为以梁庄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做些什么事情。

      不过我们也看到,作者很多调查对象的渠道和切入口,是通过自己生活在村里的哥哥的引荐或者当地党政机关领导的关照。如果作者的亲人全部都迁徙出了梁庄,她再以一名归乡者的身份踏入故土,或许没有村民会把她当成二十年前村口踏水玩泥巴的细妮娃子,也就没用人愿意向她打开话匣子,和她聊自己家的房子和孩子。当作者的孩子因地面脏而不愿下车,当作者阻止自己的孩子与村里小孩踏水嬉戏时,作者就已经是故乡的一名观光客了吧!

      2.回家的路再远再长,也毅然决然

      梁庄在中国,中国在梁庄。梁庄地处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作者以中国在梁庄为题,足以反映梁庄在中国农村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了,这样的村庄,在中国不止一个。梁庄人出走异地,谋取生存的身影,大概也是中国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者的身影。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又有一群外出务工者,像候鸟一样,跨越几百几千里的距离,飞回自己最初栖居的地方。几年前,印象中的归乡仅仅只是一张车票的问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车票的问题,却成了归乡者最大的障碍。

      前两周帮一位外出务工的亲戚买火车票,按照购票网站提前20天预订的要求,早早等候在电脑旁边,在准点开抢之际点击鼠标,等待我的结果竟是出票失败。一列火车十几二十节车厢,每节车厢可以容纳一百来号人,刹那间几百上千张火车票,到底去哪儿了呢?这是困惑我和很多人的问题,也是我和很多人无法解答和克服的问题。

      于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找不到替代方案之后,只能选择自驾。可是,自驾的路,远的不是里程可以反映,自驾的安全风险,也不是谨慎驾驶、遵守交通法规或者拒绝疲劳驾驶等可以规避,有多少人在回家的路上倒下,又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春节期间在医院的病床上渡过,更有多少人在高速路的塞车长龙中,唉声叹气。

      曾听说过一个贵州打工女孩回家旅程的介绍,她从广东回贵州,先是从广东坐十几小时的大巴到广西南宁,再从广西南宁乘坐十几小时的大巴到她家乡所在的贵州的市里面,再通过换乘公交从市里到县,乘中巴从县里到镇,镇上到村里的几十里路,就要靠步行,不愿意步行的可以乘坐马车。据她介绍,一趟回家之旅,需要耗费两天的时间,而自己因为晕车,期间不敢吃东西也吃不下东西,她戏谑的表示刚好可以借机减肥。

      相比之下,多少人回家之路的那点小困难,都是小巫见大巫。也许,归家后的喜悦与幸福,可以让她忘却过程中的所有艰辛?她没有动摇过回家的决心吗?也许,是家人和小孩的翘首企盼,才让她如此毅然决然?

      有些经济落后、偏僻的地方的小姑娘,在外出务工之前,家里人都要帮忙找好婆家,姑娘生完小孩后父母才准许她出去打工,或许父母是担心回家的路太远太漫长,没有丈夫小孩的牵挂,回家的决心不足以战胜路途的艰难吧!

      3.你想象不到的生命韧性

    《中国在梁庄》中,作者描写的一个五奶奶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奶奶像中国农村广大的爷爷奶奶一样,因为儿子儿媳妇需要外出打工赚钱,将两个孙子留在农村由五奶奶看管,这两个孩子,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留守儿童”。不知怎地,两个小孩因为意外,双双溺亡。

      中国的父母,大抵都对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很多父母将自己的希望也寄托在孩子身上。儿子儿媳出于信任也好,出于条件不允许也好,将小孩留给长辈看管,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安无事,茁壮成长,自己在外面好好赚钱,将来回家能够盖个楼房,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吃好点、穿好点、上好学,在外面辛苦点也值得。但五奶奶偏偏遇上了孙子在自己看管期间,因为意外溺亡的事情。

      几年前有新闻报道过,一对年轻人将子女托付给父母,因为意外小孩没了,年轻人从外省坐车回家,手里拿着柴刀追着父母满村上下跑,要死要活的真人真事。想象一下,当五奶奶见到孙子溺亡惨状的那一刻,五奶奶内心又是怎样的恐慌,那时她该是多么不相信自己的眼前的一切,在确认是事实无法欺骗自己以后,又是多么的怨天不公。可是几年后,当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再生育子女后,依然将子女托付给她照看,她没有因为前车之鉴拒绝,没有因为害怕惹祸上身,把孙辈作为烫手的山芋一样,扔在一旁不管不顾,她选择了接受,她作出的这样选择意味着她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大的风险。

      我不知道五奶奶这样的举动,是出于对子女的体谅、孙辈的关怀,还是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但我们可以看到,五奶奶身上折射出的,是生命的坚韧,受成倍之力而不断裂,像农民挑粮的扁担,挑着自己和一整个家子人,攀沿漫长的人生之路。

      作者在书中也坦言,她在谈话过程中,不免出于问话者的倾向,设置一些问题让对话者回答,希望从对话者口中听到对农村现实生活状况的感慨、抱怨、无奈,哪怕听到一些凄凉,但是令作者意外的是,她并没有得到对话者的共鸣,对话者总是在交流中,将所有的不幸柔化成一件件普普通通的往事,跟农闲之时的家常里短无异,并无作者想要得到的所谓的对生命、生活、未来的思考。

      遇见成功就喜悦,遇见挫折就沮丧,遇见困难就后退,遇见不幸就伤感,或许如此丰富的情感表达是现代人的情感发泄途径。同样,面对生活的苦难也好,甜蜜也罢,用韧性展现生命的厚度与强度,是中国广大农民身上,独具的一种生存哲学。                   

      4.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喜欢看白岩松的书,从《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到《白说》,不是因为他是段子手白岩松,也不是因为他说话多么偏激、犀利、大快人心,而是他能够讲一些真话,这些话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其中的道理你之前似懂非懂,而又说不出是什么东西,让他给说出来,那种痛快感,就如清除骨鲠在喉后的通畅。

      白岩松在《白说》中提到,一个民族若要有故事,需解决“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的三个问题,白岩松并没有去论证这几个问题对民族多么多么重要,而是通过讲了冯骥才感谢小偷只偷电视不偷字画、江南浔古镇富三代败光家底藏书及富川山居图的由来等故事,表达出什么才是民族真正有用的东西,启发国人要传承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精粹,让远离祖国的同胞,能够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感受到祖国的乡音。

      中国广大的农村,在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又能保留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让离家的孩子归家后,能感受到,这就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

      从土坯砖瓦房,到水泥钢筋楼房;从青砖木雕祠堂,到琉璃圆柱庙堂;从泥泞的小路,到油路村村通;从品种多样的野生林,到清一色的经济林、种植园;从私塾、小学堂到村小、镇小、中心小学。作为多数外出务工者故乡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除了地理坐标以外,中国农村的一切外形,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变得让你以为误入他乡,陌生又彷徨。

      但愿,当你归乡后,见到熟悉的人,说着熟悉的乡音,谈起熟悉的往事,吃着熟悉的菜肴,参加熟悉的民俗活动后,你会感受到,你还是那个被唤着小名的乡村娃子/妮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