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哲学中“支持”华德福教育的几个观点

2020-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慢成长李涛

       

          虽然华德福教育起源于西方(德国),但是却和我国古代哲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鉴于我学识有限,本文只能算是自己的一点 “大胆感悟”。

        1.我国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

        我们都知道,东西方的思维模式有明显的不同,西方是分析思维,简单的说是“分一为二”,我国是综合思维,简单的说是“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承认 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而 天人合一 这个命题就是种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我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命题,是道家和儒家共同的认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宋代儒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而 华德福教育,从一开始就把“整体性”作为三个核心理念之一,如:植物的地球、动物的人类…很切合我们的思维呈现的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

        注意看最后两张,是我们园里的两个孩子在2018年10月和2019年5月,分别画的树的涂鸦,令人惊奇的是他们都把树干和大地用同一种颜色去表现, 即把“大地和树”合二为一了!在他们的心灵里已经是“植物的地球”了!有了这种万物合一的意识,孩子们怎么会没有整体的意识和综合思维的能力呢!

        2.我国哲学中的“格物 致知”。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是大学中的八目,也是古代圣贤推崇的个人自我教育与自我实现的一个路径顺序。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主要说说前两个: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得到认知和规律。

        为什么格物 才能得到真正的大道呢?

        我们相信 “道” 就蕴含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真正的智慧都在大自然之中。所以我们要向大自然里的事物学习,通过它们习得“道”,这叫 格物。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天下那么多事物,我们需要把它们都“格”完才能 明道 吗?不是的。因为大道就一个就是“自然规律”,它在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不需要格遍万物就能习得。

        关于这一点,朱熹用过一个很好的词语 :月映百川,意思是说,每条江河里都有一个月影,月影虽有异,却都是月亮的映射。

          接下来是: 如何 “格”?

          当然必须采用人的所有感官去 格物,我们常说的是眼耳鼻舌身,最主要的是体验,积累感受,形成自己的记忆和意识。

          无独有偶的是,华德福学校也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并且指出人有12种感官,分为初 中 高级各四个,并把感官的全面发展作为很重要的教义。 而最初的四个感官的发展,都着重在 体验~身体上的体验,最好是和“纯自然的物体”的接触体验,所以我们看到华德福学校里的教玩具都是纯自然物质:石头细沙、木头树枝、松果、羊毛、布绸、毛线、蜂蜡……等等。

        孩子们通过这些纯自然物体的接触,探究了大自然的奥秘、体验到了大自然中不同物质的属性和特点、也体悟到了四季交替中的因果关系,这些都是最核心的道。

        幼小心灵里有了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真”“善”“美”,之后才会顺利地“诚意 正心 修身……”。

          3. 我国哲学注重自然之美。

        美学,在整个文化体系中仅次于哲学的存在,我国的古代美学观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们认为大美来于 自然!

        在庄子看来,事物天然的自然状态是最真朴的、也是最美的!

        所以他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巧合的是,华德福教育也很推崇自然之美,华德福学校的数学课简直就是把自然之美搬到了课堂上,数学不再是静止的数字和呆板的符号,而是跳动的音符和流动的大自然乐章!

        最后收尾的时候,我不禁自己笑了,笑话自己又把问题弄复杂了,其实上面这三点,究其本质还是一个!?

        是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