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版让精神更明亮

站在门外,我这样看待编辑工作

2017-10-02  本文已影响46人  4e76d2e4aa77
图片来源:《编辑是一门正在消逝的艺术》封面

从前没有接触过编辑这个职业时,我想象中的编辑,是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编《文学杂志》的朱光潜,编《骆驼草》的废名,编《现代》的施蛰存,还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的赵家璧等。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想到我自己,当我决定选择编辑作为我的职业时,我该如何定位编辑这个身份?我将面临着什么?

首先,要明确一个编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我看来,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是编辑人员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语言和文字上过关,追求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逻辑性,更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把握。此外,编辑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眼光,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稿件当中发现最优秀的作品。处于伟大时代的编辑们有理由、也应当把“催生无悔于时代的伟大作品”作为自己的使命。要实现这些的目标,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还要养成勤于阅读和坚持写作的习惯。只有多读书,多思考,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才能让自己的观点更独到、见解更有深度。而写作则是思维的体操,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将自身的阅读和思考的内容提炼并升华。

其次,要追求独特的编辑理念。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想要推出与众不同的文化产品,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出版理念。如何去策划优质选题,想要呈现什么样的价值观,输出什么样的作品,都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定位,要具备一定的高度和气魄。当然,自己独特的编辑理念,并不意味着可以戴上有色眼镜,必须要遵从一个大前提:即编辑的大方向和总要求,在这之外的细节上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体现自己个性之处,穿越那茫茫的文字,聆听人物的心声。

在关注现代文学史上的编辑大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微妙的现象:这些编辑大家都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启发了我对于语文编辑的一些看法。作为语文编辑,离不开对语文教育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对语文教育有自己见解。浏览近现代时期的语文杂志,如民国杂志《中学生》(夏丏尊、叶圣陶创办),西南联大的《国文月刊》(朱自清等编),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在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这表明,中小学语文教育很早就成为了杂志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形成了以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余冠英、吕叔湘等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育家群体,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很多人推崇。语文编辑在面对这一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事业时,所策划的选题更应该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多层次创新,诸如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式的活泼等。朱自清的《国文教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都给我提供了很多进入语文教育之门的方法。从中,我看到了他们关于教育的主张,我能学习如何辨析哪一种语文教育是优秀的语文教育,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念是值得推行的。在阅读中,我获得了极大的收获。

再次,要拥有勤学善思的良好习惯。

我深知自己目前所面临的任务,首先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实习编辑,在这段实习时间里,了解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能胜任编辑部的各项基础性工作,虚心学习,不断接受锻炼。等到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正式编辑以后,快速熟悉编辑出版的业务知识,掌握编辑出版技能,比较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编辑。在编辑的成长之路上,我必须加强内功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内功修炼,还要有更高的境界追求——“怀大局在胸,知世事波澜,晓大众所欲” 。

最近我阅读了倪文尖老师的一篇文章《<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超保护的合作原则”及其他》。其中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倪老师谈到《背影》为什么会入选中学生课本这个问题时,其实是在讲一个“缝隙”的概念。《背影》是一篇有缝隙的文本,这是理解朱自清的《背影》入选中学生课本的一个新角度。《背影》自民国的教材开始,多次入选中学生课本(从1935年起,先后入选叶圣陶先生等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1949年七八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新中国的语文教材)。诚然,《背影》的确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但倪老师认为,如果只是简单化地去理解《背影》,那未免过于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相情愿地“提纯”和“净化”了。他提醒我们去细读原文首尾段内容,摘录如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这些内容都是在讲作者与父亲之间的裂痕,父亲对“我”的态度不好, “我”对他意见很大,待他也并不好。《背影》实际上并不是一篇很好的写父爱的文章,它具有很复杂的意义层次。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是一篇“有问题”的文章。但是它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课本中,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语文课本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即传达价值观。那么《背影》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去了解朱自清的生活背景。40年代的朱自清选择拒绝接受美国援助的“救济粮”事件(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这让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变得更加重要。这是课本选编朱自清作品的深层理由,即通过朱自清的作品认识朱自清,认识朱自清身上的“民族气节”,给学生传达“做有气节的中国人”这一价值观。倪文尖老师以一个新视角审度入选教材的文章,无疑给编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意识到,在编辑工作中,要善于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好作品之好。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还要有独特的编辑理念,更要有勤学善思的好习惯。

编辑不只是一个与文字相关的职业,它更是一条人类智慧的输送带,承担着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向公众输送的重任。“立言、存史、传承”这不仅是编辑工作的历史意义 ,更是编辑工作的现代意义。编辑的工作或许烦琐,或许劳累,但却极有意义:在一间平平常常的办公室里,有几个忙忙碌碌的身影,书柜里那一排排整齐摆放的书刊,汇聚了编辑们的智慧,凝聚了编辑们的心血,体现着编辑工作的社会价值。

未来的路也许就如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有多少荆棘,不管有多少苦难,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写于2017年10月2日

图片拍于季风书园(上海图书馆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