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消费观和金钱观

消费贷:到底钱进了谁的腰包

2021-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风未初

以前我以为消费贷就是超前消费,只是还钱的时候需要付一点所谓的“低利息”,像车贷房贷一样,每个人似乎都要经历一番。

听了李笑来老师讲解的资金流向,自己突然幡然醒悟了,原来这种被“完美包装”的消费贷,其实最后的结果是自己倒贴给中间商至少12%的利润。

笑来老师讲的资金流向的大体过程是: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把钱借给小贷平台来赚3%的毛利润,像花呗、京东白条、小米借贷等,而这些平台把钱借给了消费者(其实有可能就是我们)来赚至少15%的利润。而我们才从银行拿到3%的利息,这样一看我们花了自己的钱,还相当于拿出了12%给了中间商!

然而,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用这个“消费贷”,他们就是掉入“消费陷阱”而不自知,尤其是毫无收入来源的学生们。就拿我身边朋友的例子来说,他经常因为月底没钱就去借花呗,然后月初父母给钱了把它还上。这样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妥,但他其实掉入“恶性循环”,月初的钱还花呗了,结果到月底似乎又缺钱了,缺钱咋办?那只能再次把手伸到花呗,如此循环往复,消费欲望也日渐增加,这个消费贷的“洞”只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我曾经问过信用卡或者花呗欠了好多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欠债缺口”呢?他们大多数的回答是:“当用花呗或者信用卡时,感觉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消费的时候不会心疼,然后就控制不住了。”确实可能会这样的感觉,但当他们看了笑来的资金流向图,估计他们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们花的全是自己的钱甚至还得倒贴给人家12%的利率,这有多可怕!

也不能说“消费贷”一无是处,毕竟它拉动了社会经济消费,提高了消费水平,但同样也拉开了贫富差距。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学会辨别正确与否,循着正确的自然法则,理性消费。

首先一点就是明确“不要借钱消费”,自己先有这个观念,并要求自己始终做到。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生活费都是父母给的,所以在每个月都要规划好钱的分配,比如每个月多少钱用于吃饭,多少钱用于网购,最后还要留出一些来作为备用。可以选择自己记录每天的支出账单,规定每日消费额度。

其次,当然是向身边人传递这个消费贷的真面目,让他们也能摆脱这个陷阱和恶性循环,能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