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那些书,蕴藏着你所期待的未来的自己
文/初学者Aqr 图/来源网络
网上流传着诸如“人生必读的100本书”之类的推荐书单,当我们怀着如此功利心去阅读时,我们想的便是通过阅读那些书可获得某些真理或是达到人生某种境界,以这种心态去阅读,我们更多的是把阅读视为了一种任务——“一种有回报的付出”。
依稀记得在我读大一那年,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演讲视频,至于内容,其他的我已忘记,仍旧记忆深刻的是他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书。在那一瞬间,我迷茫的大一生涯也算是浮现出了一丝希望——我要读书!
对于一个理工男的我而言,在上大学以前,我的课外阅读经历也只有《十万个为什么》和《意林》、《读者》等等这类杂志,而且大多是抱着搜集写作素材或是吸取精神鸦片的心态去读的。在那时,阅读于我而言,是件极其痛苦的事,不可否定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那颗浮躁的心。
在看完俞敏洪那段演讲视频之后,我的内心开始沸腾了起来,那时的我下定决心要通过阅读改变自己!于是乎,我开始泡在图书馆里,找寻各种书籍阅读,尝试着让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或是源于自负的心态,我起初阅读的便是大本大本难于读懂的书籍,原以为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可我却狠狠地败下来了,败给了自己的无能,更是败给了自己的好高骛远,一段时间之后,我便重新调整了阅读方向,开始寻找一些有趣易懂的小说来进行阅读。
在我读完《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之后,我便开始喜欢上了余华那种透过现实生活区揭露世界黑暗面的写作风格,余华是我喜欢的第一个作家,或许启蒙书对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吧,以至于在我日后的生活与写作中,我都会尝试着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的本质。
尝到了阅读的甜果(可以用来装逼)之后,我开始煽动周边朋友去多阅读,后来我才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在那段期间,每次读完一整本书之后,我便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世界都已掌握在我的手心的虚荣心使我逐渐膨胀,面对孤独的阅读生活,我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心态其乐浓浓地自我陶醉着。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竟是如此一副嘴脸。自以为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就比人家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实,阅读只是使自己迈出了那个无知的深渊一步,离理性的天堂近了一小步,仅此而已。
或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打算,比如我这个月要读多少本书这类的计划,又比如我们都喜欢去阅读那些所谓的“畅销书”,其实,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当我们出于一种功利心的考量去进行阅读时,我们就已经违背了阅读应当是一种乐趣而绝非一种有计划性的“坚持”,更不是能够让你快速成功的“葵花宝典”。
自然,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当我们做一件事没有目的时,那做事本身又有什么乐趣呢?只是,你我实在是无法用某一种具体的标准去衡量所谓的有用和无用,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纠结于这些呢?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青蛙少年失踪事件》(又名《孩子们》),在这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中,有一位知名心理学博士,他曾留学于美国并就教于韩国国立大学,黄教授用专业知识结合当时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失踪的五个小孩是被其中一个名为钟浩的孩子的父亲所杀,然而,在集中人力全面搜查钟浩家无果之后,黄教授的推测便不攻自破。
谙熟心理学的大学教授,在寄望于查清棘手的案件从而一举成名的功利心的怂恿下,这名饱读诗书的文化人,终究还是露出了世人以为的读书人的丑态——他们徒有理论知识,光会纸上谈兵而已。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科一词的英文为liberal arts,按字面翻译则为自由艺术,也就是文科学习者应培养为有自由思想的完整的人。在大家看来,文科或许并不liberal,大家眼中所熟知的文科只是背背背,自然,这其中存在着许多误解。
事实上,直到我自己由理科专业转入热门的文科专业之后,我才发现,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会鼓励我们用自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应被一些固有的思维所限制,最应值得一提的便是教我们宏/微观经济学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会旁征博引,使得大家伙儿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也会不断推荐好看的书籍和电影给我们,通过他的教学,我们才察觉原来生活到处都充满经济学问题,枯燥的经济学也能生动有趣。
任何一种特殊的情况仅仅只是千万种可能之一,如若我用这样一种情况去推测出文科教育是自由的,难免会显得太过于武断。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理科的朋友跟我聊天时谈到,他比较喜欢阅读一些诸如政治和人性这类文科书籍,而且高中时文科成绩较好,但却由于不喜欢文科那种教育而果断选择了理科。
或许在这位朋友看来,文科教育不仅不会发散反倒会局限人的思维。在我读高一那年,年迈的物理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学习应当“解放思想”,那时的我尚且无法理解,现在看来,老师的那句“解放思想”或许就是要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得拥有个人的见解,而不跟随大众的潮流随波逐流吧。
人之所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不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跟别人有所不同吗?做人尚且如此,阅读又何尝不是呢?倘若别人都在读所谓的“畅销书”,你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而以一种“别人都在读的书,质量肯定不会差”的心态去追随,用现在时尚的话来说就是,“你做什么都跟别人一样,那你跟咸鱼有什么两样呢?”
真正会阅读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的阅读习惯是十分随意的,没有功利心,至于书的选择,也只是随缘罢了,他们的内心也由最初的浮躁逐渐平息下来,他们会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书本中早有万千人们所经历过,而答案就藏在字里行间。
通过阅读,你会发现书本中藏着一个更大的世界在等待你去探索,你不会再把自己人生定位在某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不同的书籍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营养,有时那些看似早已忘记的书,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时间点,你所读过的那本书,会引领你走出那时的困境。
通过阅读,你会逐渐学会用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当感性占据你生活的绝大一部分时,你会发现自己无法驾驭自我情绪,别人任何一句煽动性的话语在你看来都是直击内心的,而你所释放出来的情绪都是在你接收到信息之后不加以判断而得出来的,所以你最终只能沦为情绪的奴隶。
通过阅读,你会发现“生活何止当下,还有诗和远方!”都说90后这一代是敢于做梦的一代,“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我们常挂于嘴边的话语,然而,我们当中总有人会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某个小圈子里,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想法:“在这样一个普通学校,我这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我是学工科的,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阅读再多书籍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这些困惑,我比较喜欢用“格局”这个看起来略显空泛的词跟他们灌鸡汤:“请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将有无限可能!”
当我们不再以一种功利心去“坚持”阅读,反而觉得阅读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时,我们便会发现阅读能够重塑自我,随着岁月变迁,那些最后仍深藏于我们内心的书籍,则蕴藏着那个我们期待成为的未来的自己,相信到那时,我们便能够理解白岩松的那句“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了。
最后,我想以一句类似鸡汤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那就是:
物质屌丝一夜逆袭,精神屌丝永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