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札记
前 言
这几年自己对明朝历史的兴趣骤增,可能全赖一个盘旋于脑海良久的问题:如果想架空构建一个历史朝代,你最想选哪个真实朝代作为历史模本?
我的选择是明朝。
明朝作为汉民族创建、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已达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然而巅峰之后就是低谷,明后期政治军事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全暴露了王朝各种社会经济制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来看,明朝其实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假如当时明朝的一些统治者能抓住机遇,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平稳过渡到一个更为文明先进的社会结构中,那么说不定几百年后,中华民族就不会以那样惨痛持久的方式完成早该完成的社会变革。因此,明朝不仅有许多传奇般的人物值得怀念,还给人留下无数“如果当初“这般让人感叹唏嘘的遐想。
然而惭愧的是,虽然自已有这种想法,但自从初中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就再没看过一本关于明朝的书籍。直到今年八月,自己断断续续才读完这本极受明史爱好者推崇的《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与《万历十五年》
在知乎上看到过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与《万历十五年》孰好孰坏的讨论,结合自身阅读时的感受而言,个人认为这种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这两本书对于不同层次的历史爱好者而言,都大有裨益。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文笔生动有趣、且带有科普性质的历史通俗读物,其目的在于让普通人对明朝历史的发展流程有了一个粗疏的认识。当年明月用人物串起了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对明史的研究论述主要还停留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事“这种层面上。这种层面当然说不上深刻,但确是研究的基础,比起那些干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原始史料,《明朝那些事儿》无疑是入门明史的不二选择。
然而,只知道人物的行为是不够的,因为对一个历史人物了解越多,就会发现他身上的矛盾之处越多,也就越发不能理解这种行为的怪异之处。举个例子,初读《明朝那些事儿》嘉靖朝的朝堂斗争时,我曾经很脸谱化地将朝臣分为好人坏人,或者君子小人两个阵营,两个阵营的领头人物自然是徐阶和严嵩。然而多读几遍之后发现,纵然徐阶是斗争的最终胜利者,也因自己的才干获得了“名相“的称呼,然而在严党未倒前,他一些谨慎隐忍,曲意逢迎的行为也不能算是君子该有的德行操守。虽然我能理解人性的复杂,也知道对一个人不能只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评价,但确乎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
只将目光集中在单个人物身上无法理解这种困惑,而恰逢其时,《万历十五年》为我的这种困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跳脱人物,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解读人物的行为。当然,我目前的认知也仅仅是从只“知道人物行为“进阶到”思索行为背后原因“这一层面,比起我仍落脚于历史人物,书中黄仁宇先生那种以人物为突破口,进而延申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最终反思整个王朝覆灭原因的大历史观大格局是现阶段我远远不能达到的。然后囿于自身认知所限,目前也只能做一些粗浅感叹罢了。
紫禁城的囚徒
在各种历史电视剧中,宫斗无疑是一类极为热门的题材。无论是前几年大火的《甄嬛传》,还是今年暑期相继播出的《延禧攻略》,《如懿传》,都喜欢讲述深宫里那些波谲云诡,盛衰荣辱的传奇故事,而这些传奇故事里有一个永恒的主角,皇帝。
在我过去的认知中,皇帝是封建社会最复杂最奇特的产物。他既是世俗的统治者,又具有宗教的权威性。他应该是一个帝国里最顶尖最尊崇的存在,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优渥生活,甚至于某些时候,皇帝不经意的举动在他的臣民心中都会成为神迹,从而收获无尽的赞颂之词或者一遍又一遍的感恩戴德。然而,在黄仁宇先生眼中的万历皇帝,不过是一个礼仪道德的权威象征,一个自囚于紫禁城三十多年的富贵可怜人罢了。
在后人眼中,万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消极怠工,三十多年不处理朝政事物,使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朝因此走上了覆灭的下坡路。然而,万历不是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在他少年时期,他接受了帝国最好的教育,又有张居正这个大政治家亲身指导,严厉督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守成明君。在执政初期,他也确实有励精图治的决心和毅力,然而当张居正倒台后,万历逐渐看清了文官集团仁义道德背后的阴私,在长年的争国本事件中又深深觉察到自己的无力,因而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开始了漫长的怠工生涯。书中最后描述万历皇帝的陵寝说道:
“ 今天,有思想的观光者,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官,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同时,走近这悲剧性的骸骨,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份,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巍峨壮观的紫禁城,成了一座活死人墓,而皇帝,是里面最大的囚徒。
万历十五年
或许万历死前曾经有过愿望:愿来世不再生到帝王家。可是若真有来世,只要他仍身处这个时代,就仍改不了悲剧的结局。正如作者在结尾写道: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盲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其实,由于黄仁宇先生力求表述客观中立,整本书叙述风格都极其克制,很少有这么一大段情感丰沛的文字,令人读之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凉感。这种感觉不是源自单个人的境遇之凄凉,因为当涉及到个人时,我们常常会生出一点希望,会觉得或许这个人在某个节点上重新做了选择,他就能偏离最后的结局。而当你看着一个时代,一个庞大的王朝步履艰难,无可避免地走向覆灭,就像当初那些乘客眼睁睁看着泰坦尼克撞上冰山一样,那种悲凉心痛是无解的。
万历十五年,王朝的挽歌开始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