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爱读书的小米

        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拥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课题时的内心状态。

        所谓“课题”,辞书的解释有三层意思:所分配的问题,要求作出研究、解答而出的问题;义务。而学习课题是应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行为或信息,这种课题往往是通过学生学习“教材”的方式展开的。这里至少会发生两个事件: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识,这就是理解与动机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就是课题的认知与动机作用的问题。奥苏伯尔和罗宾逊分析了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就是课题的大小,课题的难度,步子的大小和进度。上述变量显然依存于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业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而简易课题与复杂课题,动机作用的质显然也是不同的,简易课题的场合,外部动机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复杂课题的场合,则内部动机作用是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往往会产生集体解决某一课题的情景,这可视为“集体课题解决”,集体课题包含了以概念形成与推理为中心的思维问题、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问题、以讨论为中心的问题等等,斯坦纳从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尝试将课题作了如下的分类:

1.可叠加性课题。即每位集体成员的活动是同样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

2.析取性课题。即集体成员各自分别解决问题,但不要求每个成员的业绩总和,而只是从各成员的解决中选取正确的结果视为集体的解决。

3.补偿性课题。集体的各成员独自作出判断,视各自判断的中庸为最佳结果的课题。

4.合取性课题。集体成员必须一致地从事同一活动的课题。

5.分割性课题。在集体课题中各成员必须从事专门活动,被分割的课题是析取性、累积性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