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页投稿想法

为什么我们会陷在情绪里出不来?

2020-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菩提书侠

周三上课时,发现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批评了孩子们几句,估计是一个很少发火的老师偶尔雷霆震怒吓坏了学生,一整节课鸦雀无声。

上完课,我心里闷闷的,很不愉快,莫名心烦。又恰逢组里排练节目,现在队伍里,总觉得自己有一种违和感。跳了一会儿,匆匆离去,心里更烦。

回到家,女儿写作业时哼哼唧唧,爸妈把电视声调的又大,我心烦到极点,不好对父母发火,于是冲着女儿嚎叫了几嗓子。

结果,烦恼不但没解决,反而更烦。

为什么我陷在情绪里出不来呢?

《认知觉醒》中提到一个概念“情感模糊”。

什么叫情感模糊?就是说不清楚自己产生情绪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人的大脑其实很奇怪,对模糊的问题总是不知所措,因而会陷入混乱。

大脑趋易避难的特质让我们懒于思考自己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于是我们宁愿陷在情绪里,也回避真正的思考。

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因为逃避是大脑的本质,解决问题需要动脑,大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动脑。因为思考会耗能。

正如周玲所言,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

而回避情绪一旦进入潜意识,就会变成我们的下意识,当下次碰到相同情况时,就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比如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烦,一听到父母吵架就心慌气短,一看到孩子做错题就生气,一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心生嫉妒…

大脑对模糊的情绪总会夸大,原本并不困难的事情,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陷在情绪里出不来。

其实,真正的困难比想象的要小。

面对情绪,我们只需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

比如我周三批评完学生,心里烦闷。首先我该正视这种情绪,然后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是批评了学生?还是学生不写作业的行为让我觉得他们不重视这门课?还是因为批评完学生觉得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打了折扣?

仔细想想,其实自己烦闷的根源是担心学生不重视这门课。这时,我看清了烦恼的面目,开始拆解它。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重视这门课呢?

可以提高自己讲课的吸引力,和学生沟通,考试的比重……

到此,我已经化解了烦闷,也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周玲说,恐惧就是个欺软怕硬的货色,你躲避它,它就张牙舞爪,你正视它,它就原形毕露。

虽然有时正视情绪不会让痛苦或不快立刻消失,但是这么做会让我们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