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2:兴趣真的靠谱吗?2022-05-08

2022-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Hansen1

经历过毕业找工作的我们应该不止一次听过这样一句话,确立职业方向要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曾经也无数次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剖析来剖析去,剖析到我怀疑人生也没有发现工作中有什么兴趣点,更不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如果跟着兴趣走,那小孩子自认为擅长打游戏,是不是可以发展成为一名电竞选手?

殊不知,职业电竞选手的起步门槛的水平——入选青训队的标准,就比普通玩家高出好几个量级。

入选后,后备选手在青训队跟运动员一样遵循“军事化管理”,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训练12-13个小时,到凌晨才结束训练。

《这就是电竞选手》有个数据统计,普通玩家成为电竞选手的几率,比高考考生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还低。

所以,我误解了“工作兴趣”这个词语的含义。说到兴趣,本能印象是让我们沉迷其中、深深吸引我们投入时间、精力的事情,而且一旦开始就根本停不下来,时间在不经意间飞速流逝。

最符合这个描述,我能想到的就是刷抖音、玩游戏等这些能带来即时快乐的事情,按照这个标准来思考工作中的兴趣点,对工作、对自己都是一种苛求。

既然“兴趣”不靠谱,那如何找到那个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呢?

凭  感  觉

看到这三个字,相信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么主观的判断标准,是不是比兴趣还不靠谱呢?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被称为“本能脑”,负责处理感情、直觉,而左脑被称为理性脑,负责逻辑思考、分析。

在刷抖音、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动用的是右脑,并让其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很少动用左脑。但是,工作中不能仅仅靠右脑去感受,更多是需要左脑的分析。

“凭感觉”就是动用右脑去寻找工作中让自己有启发、有触动的那一刻,然后再用左脑去追问和思考。

在重启公众号写作时,我非常期待那个周末的到来;

每当到了要准备稿子的时候,我没有煎熬的感觉,而是多了一份期待;

当我不知道怎么写而迟迟难以下笔时,我不会因为没有思绪而烦躁不安。

这个过程说不上感兴趣,因为它的确没有刷短视频、玩游戏那种快感。

但是,每次大脑有新的想法或者灵感,我就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开心,这要归功于右脑;而要将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完完整整的稿子,我需要动用左脑去思考稿子的框架、搜集素材。

路遥在《平法的世界》曾说,要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如果说,工作中的每一次触动就是保持初恋般热情的良药,那么如何才能有宗教般的意志呢?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律,每天坚持跑步、写作、练英语……貌似只要坚持了,就可以和成功画等号。

我不否认成长路上自律的重要性,但是在自律之前还需要请出我们的左脑,认真思考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实面前,谈论工作的意义貌似有些凡尔赛,谁又不是为了生活而付出时间和劳动呢?纵然如此,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后,我们仍然有必要去思考工作的更高价值。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那个盖楼的故事。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

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虽然这个例子经常用来例证格局的重要性,其实第三个人何尝不是看到了自己当前工作的重要价值,树立了成事儿的信念?

试想,工作中他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就算再辛苦,与他对工作赋予的价值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再试想,有了信念的他,还需要艰难的自律去保证工作效率吗?

同理,我选择做品牌工作,不仅仅因为我已经选择这个领域,也看到了其未来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陆续崛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也是品牌理论最先进、发展最完善的美国曾经走过的路。

而且,放眼望去,很多以前被国外品牌“霸占”的领域,中国品牌在不断壮大,甚至部分中国品牌已经开始攻城略地,将市场地位一点一点的“抢”回来(后面会有单独一期分享,面对强势的国外大牌,哪些国产品牌实现了弯道超车,攻城略地?)

在中国品牌发展的浪潮中,如果我能作为一分子参与其中,实现自我,这何尝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