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二十六:如此居上者,孔子看不惯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居上者,指居上位的人,居处统治地位的人。宽是宽厚,指行德政。孔子说,你们这些居上位的,统治地位的人,不宽厚,不行仁政,行礼时不敬重肃穆,参加丧礼时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有人认为,这一章是对八佾篇的总结。总言对礼治的要求,提出了三个原则问题。《论语正义》说:“居上位者宽而得众,不宽得失于苛刻;凡为礼事,在于庄敬,不敬则失去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于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正是因此,孔子针对时弊提出,放在八佾篇之后,作为总结。
我认为,这一章放在八佾篇最后,不仅作为总结,更能看出孔子对当时国家的失望。所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孔子当时看到了国家的国君、大夫,这些人属于统治阶级,所谓“上层人”、“体面人”,本来应该是率先垂范,带头遵礼守礼,从而带动、影响、教育大众,使整个国家开成礼治天下的,可是,他们不仅不奉行礼治,而且严重违反礼治,那 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可见,当时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的程度是多么高了。那些拥有权力、行使权力的居上者,都不相信礼治,违反礼制,那么,妄图实现“礼乐天下”的理想还能实现吗?鲁国是这样,其他国家怎么样呢?去看看。周游列国后,仍然不得任用,才明白整个春秋时期,诸侯列国,原来沆瀣一气,鼠蛇一窝,还是一样乌烟瘴气,最终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狗”,这个社会太让人失望了,彻底坏了,无法挽救了,理想肯定无法实现了。怎么办?回家去,退修《春秋》,教书育人去。自己不能实现理想,培养一批优秀弟子,保存理想的种子,说不定他们能代为实现自己理想,如果还是不行,修《春秋》,期待后来人,读其书,知其义,终有一天会实现。于是,孔子一边修《春秋》一边教书育人。后来,他的儒家思想,终于在汉代得到了重用,自己也被历代王朝尊崇;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也成为了教师的祖师爷。坚持理想很好,孔子要是不坚持他的理想,自暴自弃,现在我们还能知道孔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