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紫风琥珀

20岁时,人生已经进入成年。陈忠实切实感到,这是一个令人心悸魄颤的年轮。

心悸魄颤:这个词语很少见。

陈忠实决定自学。自学文学,自学大学课程。陈忠实回到了祖辈千百年来生活的故土,开始自学生活,并决定以文学作为终生追求。这样的选择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文学也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陈忠实明白,自己在农村,几乎人生所有的路都堵死了,只能靠自我奋斗这一条路了。这无疑是一条悲壮之路。因为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是出头之日。第二,文学毕竟具有精神慰藉功能,文学在当时也不失为苦闷情境下的一种精神安慰。

目标明确,才能成功。

自学环境是艰苦的: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条件是简陋的:一张古老而破旧的小条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一个煤油灯,是用废弃了的方形墨水瓶制成。

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再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这是一个青年奋斗者的形象,也是一个文学殉道者的肇端。陈忠实在阅读中,感觉合乎自己口味的,就背下来。对特别感兴趣的篇章则进行分析,学习其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读了就写,不断地写。这种写作,基本是文学练习,较少写完整的作品,大量的是生活笔记,长短不拘,或描一景,或状一物,或写一人,或述一事,日日不断。

这个时候,陈忠实内心的信条只有一个,那就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每换一个新的生活记事本,他都要在开篇写上这句话,视之为座右铭。这个信条所含的埋头苦干的实干哲理令他信服,他也觉得适合他的心性。此言第一排除侥幸心理,第二抑制自卑心理,陈忠实觉得,这两种心理是他当时最大的敌人。

摘自《陈忠实 :暗淡日子中的文学自修》

作者:邢小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