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点赞

谈谈淘气的背后有什么?

2021-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简书破规矩太多不用了

谈谈淘气的背后有什么?

       有些事似乎是要吃了亏才会想到改变的,从怀上宝宝到出生,我似乎高估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我有在孩子数字敏感期的时候及时引导,文字敏感期的时候让他喜欢上汉字,尽我所能,用我认为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这只是所有家长通常待孩子的方式),但是我仍然不够谦虚,没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注意的事,因此孩子的性格在情商方面,几乎为空白的,作为家长,我表示很追悔,并且还在想法办去弥补,其实这跟家长的商情也有很大关系吧,因为我情商就不高,呵呵。

        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事,它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些事经历了挫折,但你却因此收获了更多别样的东西,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切你所遇到的难都是你有意或无意种下的果,孩子在学校这系列淘气的事件之后,我开始强迫自己看一些育儿书,我强烈的认识到自己的在这方面的欠缺,想要及力挽救和弥补孩子缺失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启了我的新的人生目标,重新爱上了阅读,同时还因为阅读而连带着爱上了写作,从某个角度来看,我是不是收获了更呢?

        我知道,有时候失败或挫折并不能直接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而是明智地从这些挫折中吸取到有效经验和有用价值,它才能成为有用的基石,否则,有的人挫折十次,也不会成功,而有的人只是用心体验了别人的挫折就从这个坎跃过去?

      因此,我把我的挫折记录下来,供大家感受和讨论,或许会有共鸣,或许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叹,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我现在用所领悟到的育儿知识来试着找找孩子几年前的那些行为背后的成因吧。

         孩子抢别人的东西: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对错边界的认知,也是养成了自为我中心的思想模式,并且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欠缺,只会简单粗暴的用行为来表达。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先讲道理,如果孩子听不进去,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让孩子试着去换位思考,假如你最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粗暴的抢走了,你是什么感觉?那么,在你特别想玩别人的玩具,又不能直接抢,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试着去沟沟,学会用语言表达,尝试用交换玩具的方式,如果还是失败了,引导孩子怎么样释放孩子难受的情绪,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告诉孩子对错,孩子处在情绪中,未必听得进去,而且下次还有可能再犯,家长都需要耐心地反复跟他讲道理的同时,引导孩子学会主动试着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等着家长来收拾残局,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尽量以商量的态度来跟孩子沟通解决问题,每一次的问题沟通,都可以引导孩子如何思考着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非常需要耐心的事,很多小事需要跟孩子反复多次的说,引导他去理解为什么,并且在情绪上愿意接受,家长有时候需要同时用到批评、表扬、惊讶、共情等方式来解决。

          不同的孩子会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的孩子对表扬就特别敏感,而有的孩子对激将法会特别受用,因此我说育儿书都只能是冰山一角的参考,还是要靠家长活学活用并且有想法的新用,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成长情况,有些基准是非常值得我们撑握的,比如说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有些家长在语言上就是不会表达爱的人,比如看见你流鼻涕了,他会说,早上让你多穿点,你不听,现在感冒了吧!活生生把爱的语言用批评和推责任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的人处在一个被指责的情绪状态中,往往是什么也听不见去的,确实是这样,因为人大部时候是活在情绪中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理性的。

          虽然说人是一个复杂的系体,有很多名人,在儿童时代遭受过很多创伤,人首先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同时,有些伤害又恰恰促使孩子学会一些别人没有特别技能,比如寄人篱下的孩子通常更懂事,更会察言观色,也有可能心胸狭隘,同样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成长结果,因此,家长也不必要太过焦虑,撑握一些育儿的基本法则,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你的爱和适当的规则,让我们的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人,那些所谓的专家也是将更多的人的经验和案例收集起来统计,总结,然后进行研究,因此多读书总是好的,即使有些观点不太赞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人的经验案例供我们参考或借鉴。

         有时候,孩子随意打人,当过家长的人都会清楚,很多时候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往往都是一些小误会引起的,比如在背后不小心碰一下,小朋友会认为你推了他,或者打他,因为他对这些动作的具体概念还不能准确的理解和表达,从情绪的角度来讲,孩子不能同共情别人,在情感上是有缺失的,因为他把别人弄疼了,而他自己却完全处于木讷状态,无法理解别人会因此而受伤。就像我们成年人,有些人会被认为神经大条,被他伤着的人可能已经很生气或难过了,而他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追根溯源,就是因为在他的小时候,情感需求时并未获得共情和理解关注,而是被忽略和无视了,因此在他儿童时期的认知里,认为类似的情感是不需要被关注或共情的,同时这样的情感缺失会一直影响他的一生。

          再来看到处玩鼻疙瘩的坏毛病,有的孩子会对顺序或洁净会有不同程度的敏感,但也有很多小孩在小时候对食物的干净与否是完全没有感知和概念的,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对有兴趣的事物,不同寻常的体验会产生浓厚的兴致,这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如果家长对孩子是散养式的相对开放的状态,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没有形成行为习惯的控制,因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那么小,就开始给他制定这规矩那规定的,小孩子不容易遵守,小孩太可怜了,小孩应该自由快乐成长,如果你是这样想的,你就等着有一天,收获一个没有自控力的大孩子吧。因为散养式的孩子,缺少规则和约束,因为没有习惯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家里墙上,或者课本上乱写乱画,什么时候吃零食就吃,而不是在不该吃的时候不吃,等这些规则,他在上小学以后,也还是会继续乱写乱画,在任何地方,而且很难纠正,我以前都认为是在孩子长大一些才告诉他这些规矩,小的时候就让他随性吧,结果现在孩子都小学三年级了,家里的墙上,课本上,到处都有他的手笔,这个亏也是吃得够够的。

          因为行为会影响思维,思维上已经形成了随意的习惯,所以行为也会随之形成随心所欲,而对已经形成的习惯再进行修正是非常困难的,他很少经历自管理和控制的心历过程,他在自控力上的经验是空白的,因此对自己的管理和控制是需要重新建立和形成的,因此你会发现,有些小孩在小学校的时候,不仅是坐不住,上课完全不像上课的状态,经常是随心所欲,学习起来也是时好时坏,因为随心所欲,有兴趣的时候就听,没兴趣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要控制强迫自己去听。其实追究其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太差了,因是在孩子幼儿时期,家长并没有让他建立自控的行为习惯。

         小孩子在2-3岁的时候,是会出现第一个叛逆期的,但是需要家长反复耐心跟他讲道理,对孩子感受无条件的爱,(有的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你考多少名,得多少分,我才怎么样怎么样,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孩子缺失家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在外面摔伤了,回家不敢说,因为怕被骂,因为家长的爱都是用又骂来表达的,有些孩子考试考差了,不敢坦然面对,因为害怕父母因此不爱他了,他会在痛苦的情绪中纠结压抑,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家是他任何时候的避风港,孩子才以放松的态度来对会生活,以敞开的心来跟我们沟通,)同时,要让孩子清楚明确的认识到边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逐渐形成一个自我控制和约束的思想行为,一旦建立好这个模式,孩子是可以比较懂事的,因为他有较好的自控力,再大一些,引导孩子建立自我管理能力,孩子才能让家长更省心,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的孩子,他们会在心里有一个该做和不该做的强烈的行为准则,当然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其实他们心里也是有对错准则的,只是在行为上,他们因为习惯性而无法控制自己反复犯错,同时他们也会觉得修改起来非常吃力,一个新的习惯要完全替代已经建立好的旧习惯,难度可想而知,孩子的天性是,快乐原则,干什么快乐,他就愿意喜欢做,相反不快乐,他们就需要用到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时,他就会比较无助和痛苦。要注意的是,孩子总会有逆反心理,因此家长需要经常陪孩子聊天,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及时引导疏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既自控又不会感觉压抑。

         这些只是我的一个经验总结吧,希望孩子还比较小的家长们遇到我的写的这篇文,对你有帮助,就是我分享它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