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古论今简书电影

《芳华》的看点究竟是什么?

2017-12-21  本文已影响64人  十年一井

   

《芳华》的看点究竟是什么?

    前天看了《芳华》,出了电影院乘电梯下楼时听见一位年纪大约30多岁的男士说:“这片子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呀?”言外之意这是一部看片子,没什么意思。

      这不禁想起了再之前看到的《芳华》影评,应该也是一位年轻的编辑吧,列数了冯导由商业片到审视现实的片子的转变,我们先看看这些片子吧:

1.《甲方乙方》 1997 3600万

2.《不见不散》1998 4300万

3.《没完没了》 1999 3300万

4.《一声叹息》 2000 3000万

5.《大腕》 2001 4300万

6.《手机》 2003 5300万

7.《天下无贼》 2004 1.2亿

8.《夜宴》 2006 1.3亿

9.《集结号》 2007 2.49亿

10.《非诚勿扰》2008 3.25亿

11.《唐山大地震》2010 6.65亿

12.《非诚勿扰2》 2010 4.82亿

13.《一九四二》 2012 3.71亿

14.《私人订制》 2013 6.66亿

15.《我不是潘金莲 》2016 5亿

16.《芳华》 2017 上映中(目前已经破5亿票房)

这位编辑认为:

1.票房不过10亿+是衡量该电影是否大爆炸的量化标准。

    他认为冯导十几部电影,票房如此的华丽,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从2012年的一九四二开始,票房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2013年电影票房从《泰囧》的12.4亿开始,到今年《战狼2》破天荒的55亿票房,10亿+的票房成绩才是衡量一个电影是否大爆的标准,很多导演都已经突破了,周星驰,张艺谋,成龙等,而这些年冯小刚一直没有突破这个数据。今年的芳华应该也不会突破。

2.这位编辑认为冯导有一份创作不朽作品的执念。

    他说到冯小刚的票房和他的电影题材有关系,原来大爆的电影都是贺岁片都是喜剧片,从集结号开始,冯导开始适当性的转型。作为功成名就的大电影这无可厚非。《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这三部一点儿毛病没有,举个例子,陈忠实先生说他要写一部死后能枕在脑袋下的书,然后就苦憋苦写最后白鹿原成了,冯导有这念头过分吗?《1942》也是他剖心沥血之作,出来效果如何另说,他这三部片儿的精神总归还是没错的,可能最终确实力有不逮,但那是天不与之非战之过。

3.他认为到后来的作品冯导已经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具体表述如下:真正有毛病的是《非诚勿扰》《私人订制》三部片儿,这三部是把冯小刚的底线彻底的撕开了。算上他友情出演的《老炮儿》吧,不过冯小刚不是老炮,王朔才是。这恐怕就是大毛病了。两部《非诚勿扰》,第一部个人观感是冯小刚没什么办法了,而第二部的观感就是王朔完犊子了,老了,骨头都给抽走了,丫闭眼睛想想,《非诚勿扰2》里那磨磨唧唧扭扭捏捏的劲儿是tm朔爷干的事儿吗?然而王朔就是这么干了,他们这一代人都完犊子了。而《私人订制》就很明显了,冯小刚摆明了一副老子就要挣钱的态势,可心态都放不下去了,过去嘲讽的土大款儿没了,都化作一脸懵逼的宋丹丹沉醉在李小璐的发国香水里了。

《非诚勿扰》的底儿《征婚启事》,《私人订制》的底儿《甲方乙方》,都比它们好看。看过冯小刚回忆的年轻时候和王朔刘震云们厮混的岁月,感慨真是年轻好啊,大家伙儿都有劲头有力量,老了老了,什么都拿不出来了,过去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都被拍在沙滩上。

还有另外一篇文章说了两个观点,分别是:

1.《芳华》没有得到重要国际奖项的认可。

      尽管《芳华》不断宣称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受到重要国际奖项的认可,在金马奖上也全军覆没,并没有继续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的辉煌。

2.吃饱饭了,很难拍出有情怀的电影。

    就是冯导是从商业片的成功到文艺片的转型面临的悖论,问题就是吃饱饭了,还能拍出有情怀的电影吗?

答案是:依然很困难。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情怀往往更真实一些,不会吝惜自己的羽毛,不会被传世的妄想压垮,也不会那些既得利益捆住手脚。饥饿和贫穷恰恰是创作的富饶之地,能够让艺术家创作出更纯粹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是在贫穷和饥饿的时候创作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当他们的生活日益丰饶,什么都不缺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也就缺少了展翅的欲望。

    我是看了这部片子的花絮,也知道被二次整理重新上市,又加上看到的两篇评论,带着好奇心和试图观影带给自己什么感受的想法去看这部电影的。而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什么感触呢?我想把我看到其他人观点的和自己的结合起来才算最完整吧。

    我认为从三个大维度来看《芳华》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一、人性角度

1.从人性角度来看:把人分成了五种层面。

第一层:只谈好处,不看是非。

他们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衡量一切事务的标准,是看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少了无私,多了索取时的不以为然。这种人,是影片中的独唱美女林丁丁。

第二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种人,也只爱自己,但比林丁丁的“吃相”,要好看,他们会用精心打扮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王天辰出演的高干子弟陈灿,最适用这个词。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包括拿了萧惠子的金项链和结婚对象是门当户对以及凭借父母的高官关系在海南拿地。

第三层:泾渭分明,黑白有度

这种人,值得佩服。他们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有一支队伍,秩序分明。

影片中的何小萍,一开始,就是以被抛弃者的形象出现:母亲和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亲生父亲,在六岁那年后,她再也没有见到过。

    来到部队偷穿别人的军装照相,何小萍被舍友排斥,没人愿和她跳舞,嫌弃她身上有馊味。

    只有刘峰对她好。所以,当刘峰被发配到伐木连的那天,她坚持一个人去送刘峰。她心里鄙视文工团群体的所作所为,所以,当有演A角的机会,她选择了装病放弃。二十年后,当刘峰患上重病,她细心照料他,相伴终身。

  第四层:善良是本能,也是选择

这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做人境界。电影里的男一号“刘峰”,过的就是这样的人生。

他任劳任怨,奉献大于索取。

刘峰脏活累活抢着干。炊事班的猪跑了,他会帮着去追;他只吃饺子皮,把好饺子让给别人;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刘峰用自己精湛的木匠手艺,为他打了一对。

就是这样一位极度无私的人,却因抗洪抢险被砸伤了腰。当上级给予他名额,让他到军事院校进修,刘峰又把这个名额让给了他人。最后,在自己亲手打的沙发边,因为抱了喜欢的女孩林丁丁,刘峰的人生发生逆转,被“发配”到滇越边境。

退伍后,他的人生也一度过得糟糕,老婆和一个跑长途车的司机,跑了。

然而,刘峰并不在意。年轻时,他曾想通过战争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待到年岁渐长,他已经活得云淡风轻,自食其力,不攀附,不依靠。

不是刘峰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刘峰心里没有私念。

只因为,善良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选择。

第五层:至恶与至善

影片中两个镜头不多的人,诠释了这两种人生的极端层次。

海口联防队里,故意刁难刘峰的联防队员,诠释了什么是至恶。

为了讹诈1000块钱,他们傲慢又粗暴,满嘴谎话,当刘峰要求拿出罚款的依据时,他们甚至对这位战斗英雄大打出手。他们的动作那么熟练,就像反复操练过。

他们也是普通人,但在他们的认知里,道德、规则与法律,都形同虚设,一切都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欺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群。

诠释至善的,是那位年仅16岁的小战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双目失明。

小战士虚报了1岁,才当上了兵。小战士不知道“果皮丹”是什么,他却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只是希望,每年清明,三个姐姐都能轮流来看他,让他不再孤独。

所以,当敌机开始轰炸,何小萍毫不犹豫的扑向他,保护这个濒临死亡的战士。

惟愿以身许家国,他们是需要永远被记住的人。

现实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物所驭。所以到最后,陈灿和林丁丁虽然过得光鲜,但他们胖了身体,疲惫了生活。

泾渭分明的何小萍,虽然经历了被排挤,与精神失常,但清醒后,一生过得豁达且真诚。

刘峰足够善良,为自己而活。所以,即便最后身患重疾,也有人相伴左右。

联防队员的名字,已消失在时间里。只有那些洒过热血的英雄,将世世代代被铭记。

决定你人生命运的,往往不是其他,是你做人做事的格局与层次。

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

“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是的,善良与有原则的人,才会过得好,

天堂虽远,但总有人到达过那里。

二、社会和时代维度:

1.沧海横流,我们都在其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时代潮流的大漩涡里漂流,从文革,到越战,到改革开放,到商品房,到二胎。可以结合《我不是潘金莲》来看看从60年代到2010年的时代漩涡,片子讲了价值观的转移,时代的变迁,而我们又何曾不是被时代的洪流所驱赶跌宕呢!

2.反思电影不如商业电影好的探究。

有朋友说现在看电影的主体是青年人,而这部电影主题聚焦在70-90年代,很多人还没有出生的,很难有共鸣。这的确反映了一个现实。同时从这个现实里又反应了教育传承过程中的缺失,从历史里究竟能学习到什么?为什么要看历史很多人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或者是认为没有必要的。由此而引发的令人叹息的是看电影需要具有品鉴的能力,要不然怎会有人说这片子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三.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能够记录时代的电影是能够划亮历史的,就如《美国往事》,如果有人拿《芳华》和《战狼2》比较,或者是评定它的票房,也只能看出我们的青年朋友还缺乏用历史来借鉴反思的思维模式。感谢冯导,给了还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于2017年底一个思想的礼物。他也用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也是有历史责任的。那就是给其他人在娱乐之余也多一些严肃的思考。而这才是反过来有可能让我们活得有意义的烛光引领。

      毕竟,梦终究会醒的。而只有醒来的人才会告诉做梦的人该醒醒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