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諷(實)刺(話)有感文學教育

真正的父母家里,才有真正的儿童节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8人  Lochaiching
摄于coco park

“愿你出走前半生,回头仍是少年。”

看到这句话,我更愿意说:

“愿你出走前半生,

能够成为你所在阶段真正的模样。”

既然不是少年了,何必留恋少年时的模样和状态?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盲目念旧回头看,用各种假设做没有意义的想象题目。

“如果我当时不是这样选择,

现在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这种设想我们经常遇见,但是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它反复被咀嚼后,能有什么变化?

作为实用主义者,我的偏见是,消耗能量的假设后,不能改进自己任何的行为,其实都是徒劳的,甚至是浪费的。它需要消耗时间和自己的精力。有些人可以终其一生,把自己的本来就不多的能量倾泻于此,在我看来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今日儿童节,更多的是想讲讲关于父母的话题。

不管是在屏幕还是现实,听到不少这样的假设:

“要是当初我没有结婚,

不生孩子,

还能坚持自己的事业,

现在不该成为只能依附家庭的主妇。”

对这个假设,我想要做无意义的探讨。

基于选择时都是成年人,在婚姻自由的年代,婚后生活的幸与不幸,更多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直白点,是基于自己本身。就像TVB经典台词:“没人逼你拣喔!”(没有人逼你选择的)。我们听了那么多年的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句话,很多人并没有内化进自己的大脑里,所以总是有人会冲动用几分钟做出选择,然后用后半生来后悔。

没有人逼你成为父母。你成为父母之前,是希望孩子成为挽救婚姻的稻草,还是对孩子有更多美好的想象,都不得而知。重点是,你选择成为父母了,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的。

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成为父母没有“上岗证”,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糊里糊涂被社会推着走,突然成为父母的人在大多数。拥有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有人的反应是恐慌的,有人则是不知道怎么面对,能够准备好成为新角色的只是少部分人。所以身边会有不少社会意义上的“适龄”父母的朋友们会跟我说,

“我自己都还是一个孩子,

怎么会想要孩子,

成为一个孩子的妈妈/爸爸呢?”

对于这类朋友的看法,我还是赞同的,至少他们会有一种待定的责任感。翻译过来就是,我还没准备好负责这个角色的任务,所以就先不去干这个角色的事情。

身边有父母,对生病的孩子,觉得折腾了自己,感到“烦”。各位看官不知道有没有看出来,这个表达的问题所在。作为孩子唯一的依靠,父母面对孩子比较闹腾的生病,不是心疼不是包容,而是烦。

这样的反应,察其底部,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父母的位置,孩子是无助的状态,作为成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孩子唯一的依靠,对待孩子没有耐心,那弱小的个体能够拥抱谁?为了活下来,孩子只能自身快速催熟自己。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观察过,家庭其实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平衡场。为了保持里面的正常运作,没有长大的父母,家里会有过于成熟的孩子,和年龄不符的成熟。这个和“能量守恒定律”相似。

毕竟每个个体汇合起来,才是一个家庭,而家庭需要运作,所以是需要平衡的。太强势的妈妈,会有容易惊慌失措小心翼翼的孩子;丢三落四的父母,会有万事都准备得滴水不漏的小孩。这不是孩子生来就这样,是父母亲手培养的。自己的不足,孩子来补,是父母没有意识地,逼着孩子成为那样的孩子。

父母要是自己沉溺于孩童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真正的位置,孩子会过早长出父母的能力。他们需要及时滋养和支持,要是外界得不到,孩子们将自己长出那样的能力。

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失去了天真活泼绽放的状态,变得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像个小大人一样行为思考。他们已经被家庭剥夺成为一个孩子的权利了。而此时,很多大人愿意用“懂事”/“乖巧” 等词汇来赞美这些孩子或者孩子的家长。真不愿意看到更多这样的场景。当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时候不能好好做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老去了,也很难能够好好做家长,或者好好做家里的长辈的。

真正有力量的人,

是能够在童年时得到家庭无条件的支持和安全感,

这种滋养和力量的给予,

让他们在青年时有足够的胆魄争取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在中老年时有智慧地给世界留下最后的礼物。

愿你出走前半生,能好好做一个充满智慧和能量的中老年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