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朝铁厂人物记 62 ── 黄家驹
一九七二年他从长子县农村的“插队”点上招工入厂。
他最初是分在翻砂车间的,跟着师傅们学做“u”型生铁管。这是体力活,技术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吃苦,不怕脏和累就可把工作干好。
后来在全厂展开的技术革新活动中,翻砂车间新上了暖气片产品。暖气片的生产工艺相比铸“u”型管就比较精细了,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黄家驹是个善于钻研的人,很快就进入角色,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成了生产能手,并出色地完成了生产任务。
在全县的铸造历史上,应朝铁厂首开生产暖气片先河,在以后很长的一个阶段都还是独家生产。当时全县少有锅炉,本地用户极少,所以暖气片的产量并不高,销的也不快,一般只是销在长治地区。
那时车间生产条件比较落后,铸件的工艺标准也不明确,暖气片上的砂眼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所以成品经打压后总是有漏点。问题大的重新回炉,剩下的经环氧树脂一涂便就了事了。这些生铁铸件,经过一段时期的隔置,运气好的,经过氧化果真就还不漏了。
产品的质量不是靠运气的,那些产品的用户们,就经常因暖片的质量问题找上门来。黄家驹曾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前去给用户处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是用环氧树脂塗摸做补救。他的态度是热情的,工作是认真的,不论后期工作做的有多么好,终将不能弥补前期落后工艺的严重缺陷。这种不被市场认可的暖气片,因不能进行革命性的技术改造,最终被淘汰。不过这些产品的走向问题,与黄家驹本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一九七七年初,企业为了迎合大干快上的形势,计划新上炼钢设备。黄家驹知道后十分兴奋,也想乘这个大好的机会一展身手,他找到李书记,倾诉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请求得到批准,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荣幸的炼钢工人。
在赵军虎的带领下,他与十多名工人赴江阴学习了一个多月。同去的还有“知青”刘义、梁柏奇。
学成归来后,炼钢车间正在铸建中,炼钢设备还在紧张的安装着,他便去了支农车间,也就是后来的铸管车间,在这里当铸工一年多。
炼钢设备安装好后,年轻气盛的黄家驹成了生产骨干。他浇铸过轮轱,由于设备和技术因素,合格率总是不过关。因为铸造的产品不能获得效益,就改成了用钢锭轧线材。这是个非常辛苦的岗位,他干了一年多。这个为了迎合形势盲目上马的炼钢项目是不成功的,安装的设备因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最终被淘汰。
黄家驹重回铸管后,干过烧铸,干过打压,还开过行车,这是个尽职尽责的实干者。 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得到了职工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