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张老师的红,是彩虹里的红。
生命脆弱如芦苇,生而为人,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思想使人立于天地宇宙之间。独立思考的个体,选择了自己生活的节奏和态度,昨日种种,皆成今我,成就了一个如今的自己。少时,无忧虑的嬉戏,希望快快长大,去看更广阔的天地。青年,十四岁的年纪,四岁的小不点叫我叔叔,四十岁的叔叔叫我小不点儿,有时怀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也对未来无限遐想,大概只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年纪,才会真正成熟,面对生活的艰辛,泰然处之。
我们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而生而为思想独立的个体,追求不同的人生方向,同时我们作为他人身外之人,可以给予对方真诚的建议,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尊重,世界正是这万千的存在而五彩纷呈,绚丽多姿,人们认为的与众不同只是世俗先定义了一个默认的无关道德、无关法律的标准罢了。
我有一个“放浪”的初中语文老师,这个浪是浪漫的浪,最喜欢的是去旅游,她大学时去过西藏支教,即是支教,也是旅游,后来教我们班的时候,还时常讲起一路匍匐着去朝圣的阿婆和充满求知的孩子们的眼睛。她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读书人,最爱三毛,她说: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心境,绝非物质保障。每次出游,吃简单的饭,住便宜的青年旅社,却看见了最壮丽的风景,遇见了最美的自己,而如今,她工作的哪个偏远乡村里的教师们,也在她的感染下,短暂的假期便去周边的景区,或农家,或野地,傍着山水度过安闲又惬意的时光,每逢寒暑假国庆长假便约二三好友,去五湖四海,游历八方,她QQ个性签名是: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以优雅之姿去摸爬滚打。又有谁会否认一个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博学的人不成功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尝不是无数人求之不得,欲罢不能的呢?所以反对用老生常谈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一切与众不同都是错的,鲁迅先生说:从来如此,就对么?必须向大多数人追求的人生轨迹靠,何尝不是一种被绑架的人生呢?我常常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不是蕴含无穷,一个选择错误方向危害社会,不尊重公众道德的人,处处碰壁,社会鞭策他加以改正,比长辈的苦口婆心来的真切得多,执迷不悟,必定灰飞烟灭。所以每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阶段性的,他会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但是一个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危害、符合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应该被人们尊重和理解。
后来,过了几年,很多年轻的老师都成了家,有了新的牵挂,语文老师又回到了一个人“闯荡”的日子,可能稳定的生活对她而言,比起壮丽山河、诗和远方没有什么诱惑力,其他老师的选择成家立业,种种因素促就了他们的选择,语文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两者之间本就没有联系。当她终究在一日走不动了,步履蹒跚,她选择给孙辈讲山的那边——是海!眼睛里定还闪烁着如今一般有活力的快乐的目光。
愿你在无数次选择之间,一直向上向善,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
后记: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