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中的狂欢色彩

2020-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彗心撞地球

“狂欢”让人联想到热闹有趣的狂欢节,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正是基于这种狂欢化的文化研究视角而诞生的。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研究视角来分析一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色之处。

小孩子看哪吒,看到了激烈精彩的打斗,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了,情绪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而且“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中二语言符合了小孩子那“我即全世界”的认知和审美。电影中穿插着大量的笑点和包袱,这种嬉笑打闹也十分符合狂欢化谱式。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表达出的反抗命运的情节,在电影中哪吒从原本的灵童阴差阳错变为魔童,即使性格顽劣但也不能说是大恶不赦,然而命运的枷锁早就死死地套在哪吒身上了。在天劫降临的那一刻我深深地为他担忧,怕他痛苦的死去,作为一个好孩子。可是正如一直表现的那样桀骜不驯的哪吒绝不向命运低头,即使和命运搏斗至死亡。这种《哪吒》大电影的追捧值得所以文化创造者反思,为什么我们要固守传统呢?一成不变的死水是绝对没有生命力的,尝试着去解构经典,让经典在我们这代人手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当然解构经典也不能完全乱编,要注意取长补短。

现代人生活富足,但是推崇理性的今天,我们仍需要情感上的释放。而《哪吒》这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不管是精彩的画面还是深刻的人物形象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哪吒坚持对抗命运,在哪吒肉体死去的时候,情感得到了释放,这种类似于狂欢的世界感受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感官,成功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