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给人力量的文字社会热点

八年级教学||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3-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蒲公英_0477

文/梁树丽

如何正确求助

01.What

外研版八年级下第九模块讲的是friendship,第一单元是听说课,第二单元是一篇阅读文,两个语篇都是围绕友谊展开。

在第一单元,出现了两次打电话求助的场景,第一是玲玲给Betty打电话求助,因为她和最好的朋友出现了矛盾,她希望贝蒂能帮助她,不巧的是是Betty去她奶奶家了,接电话的是Betty的妈妈,妈妈听说这件事后就给了她一个建议,让Betty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因为她的朋友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她可以给Betty更好的帮助,玲玲接受了贝蒂妈妈的建议。

第二单元的阅读语篇是A beautiful smile,讲得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到了一个新学校后不敢和别人交流,但是她不敢和老师讲,也不愿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于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孩无意间给了她一个微笑,然后小女孩被感染和鼓励,于是她突破了自我瓶颈,找到了友谊。

02.Why

教材中的两个语篇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两个语篇特别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一个真实情境的再现。我们在讲解文本的时候并不只是讲解文本,而是要学会从文本的内容中去思考“求助”这个话题。

玲玲在教材中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都在线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是依然有朋友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我们就能发现出现矛盾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如何优秀的人都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朋友,我们要做到的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它,而不是把它视为其他。

到了新环境不适应,出现孤独寂寞冷也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被动等待换成主动掌控,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新朋友。

但是我们也必须思考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的求助方式,也就是孩子们会选择向谁求助呢?真的是我们平时交代孩子的那样告诉老师或家长吗?不是。

即便是玲玲这样优秀的孩子在面对同学矛盾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不并不向父母或老师求助,而是打电话找自己的好朋友贝蒂,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朋友的价值和位置高于一切。

即便是我们成年人,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告诉长辈或领导吗?肯定不会,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向朋友或同事分享。

教材中的两个语篇都是女孩子的故事,也就是说女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她们喜欢的解决方式,当然这并不是两个孩子的求助方式,而是我们所有女孩子在求助上的普遍选择和做法。

前几天我读过一本书《读懂另一半》,里面提到一个事实,女性朋友倾向于向朋友倾诉,那是因为她们想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理解。就让玲玲,她自然也是希望能从贝蒂那里得到情感上的体贴和关怀。

而阅读篇中的女孩不愿告诉父母和老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很难开口求助?不仅仅是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自己委屈和受罪也不愿求助别人,在我们的观念里,求助是无力无能示弱的表现,所以我们拒绝求助。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用“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来给孩子做思想支撑,所以你看在学校很多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求助老师,但是到了初中以后,越来越少的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向老师倾诉了,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能掌控一切。

03.How

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和同学有矛盾的时候,通常会向自己的朋友求助,于是打群架出现了,这样的求助方式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不明智?第一,青春期的孩子首先是心智不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哥们义气,而且他们的本能脑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应激反应,用拳头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智慧。第二,我们向与自己心智差不多一样的人求助,结果往往是他和你一样手足无措,除了听你倾诉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找比自己认知高的人求助,比如老师或父母。很多孩子不会选班主任,那是因为他们不想留下不好的印象,当然如果遇到问题经常被批评或打骂的孩子,他们也不会去说甚至是不敢说,他们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但是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却敢于表达,因为这里面不涉及利益冲突,这就是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或给求助热线的原因。

我们学校是有心理咨询室的,上课的时候我也和孩子们谈了此事,也告诉他们负责心理咨询的是张瑜老师,但是孩子们真的愿意和老师分享他的困惑吗?

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孩子喜欢网上和老师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这是因为看不见对方的表情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也更有利于他们去表达情感,所以我觉得网上交流会是更好的选择。

除了讲解之外,让孩子们听《如何正确求助》这本书也是我的第一选择,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们会求助,我们更要引导孩子们会帮助别人,比如善意,比如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伸过来的手等等,这些都足以温暖彼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