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原文】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注:“说”通“悦”。
【译文】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这两段话讲的是我们在做事和“执政”的时候的准则,首先把自己眼前能好的事情,至于结果,到点了他自然会“爆发”的。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心理学中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的分析数据也表明,那些”“延迟满足”感强的人,取得的成就远远大于“延迟满足”感弱的人。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才会“走得更远”。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出来告发。” 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与这里不一样:父子中有一方犯了事,父亲会替儿子隐瞒,儿子会替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吧。”
这段话是孔子跟自己学生关于“正直”这件事情的探讨,很显然,孔子认为,一个为了“利益”大义灭亲的人,不能称为“正直的人,反而,应该说这人是“狡狭”之人。更别谈“以后”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就是去边远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废弃这些原则的。”
这段话是孔子认为的“正确的行为准则:做事严谨,注重细节,处世恭敬,保持忠诚”,方可“好友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