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演讲不要“干货满满”
“干货满满”这个词无论是培训老师还是演讲者,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俨然成了演讲中的“政治正确”,不干货满满那就是不合格。
但是演讲真的需要“干货满满”吗?
所谓干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演讲的内容里,知识点、信息量是否足够丰富。再学术话一点,就是信息密度要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今天花时间来听你讲,当然是听到的信息越多,我的收获就越大啊,这难不是好事儿吗?
需要明确的是,信息不等于知识。
听到的信息很多,这些东西你能否理解,最后能否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呢?如果不能,那你装得越多的信息,脑子就越浆糊。
评价一场演讲根本的标准不应该是有多少干货,而是作为听众理解了多少。
站在演讲者的角度,一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觉得我应该更多的去讲干货,我要让我的听众,让我的学员得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才是对他们负责!
那这种想法对不对呢?从情感上来说,这肯定是对的。但是从结果上来说还真就不一定了。
在表达当中,有书面表达也就是写作,也有口头表达也就是演讲。很多人会觉得文章写得好的人也就是书面表达做得好的人,口头表达肯定不会差。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书面表达最重要的一个要求,要“字字珠玑”。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要简洁精练,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不能有废话,这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
而大家回想一下,咱们平常看书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读不懂的地方我们会怎么做?停下来思考一下,对吧?如果还是没有想得很明白呢?有可能我们会掉头,再把刚刚的内容的再读一遍,对吗?这个进度条是你自己可以把控的,所以哪怕文章难一点,精炼一点,没有关系,我可以花时间理解的。
写作这样的书面表达强调干货,完全没有问题。
那如果说演讲你没听懂呢?你总不能跟演讲者说,你先停下,我先想想。你上一分钟说的啥来着,你把上一分钟的内容重新讲一遍……我们能这样做吗?好像不大合适,而且也不太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在演讲的时候,应该把演讲的内容尽可能的口语化,不能太过精练,尽可能的简单化。要避免一些过分书面化的表达,通俗的一点点就是“不要老是文绉绉的”。让别人感觉你就是在卖弄,听不懂你在讲啥。
如果你讲了半天,听众没有听懂,那演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举个例子,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国内的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作为公司领导在复工仪式上做演讲。演讲的最后你说:“疫情尚未完全过去,今年也会异常艰难,但是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殚精竭虑,必定能功不唐捐!”
如果你是听众,你听完什么感觉?
感觉就是领导确实一点儿也不啰嗦,但是具体想要表达啥,好像不是太清楚。
如果你换成这样说:“疫情尚未完全过去,今年对于咱们公司来说也会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认真努力,最后一定能够在今年的逆境之中取得好成绩!”
这样一改,内容似乎变多了,信息密度却下降了,但是听众听起来就舒服很多,接受度也就高了很多。
我们在演讲的时候,要降低演讲的信息密度,不要一味的强调干货,适当的去说一些废话,去增加一些口语化简单化的东西。这不会影响听众对你的观感,觉得你low,反而可以有效增强听众对于你的演讲内容的理解。
只有听众理解了内容,你的演讲才是有意义的,才有可能成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