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
2021-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六月竹森林
克郎为救人牺牲,绿河的女儿写给浪矢的感谢信,是这本书里对我触动最大的故事。
我也曾经有过“要是没有把我生下来就好了”的想法。
人也许一生都会去追求得到证明的爱。
婴幼儿时期与母亲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究竟能持续多久?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说,如果我现在离开我4岁的大女儿,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在不能打视频电话的90年代,是不是当我回家时,我女儿已经不认得我了,要躲在看护人她姥姥的身后,问“这个阿姨是谁啊?”
3岁前与母亲建立了良好依恋关系的幼儿,真的会在母亲离家1年再相见时,就不认得母亲了吗?是这个小孩不太聪明吗?还是说,3岁之前建立起的依恋关系并不稳固,ta得到的并不是“无条件的爱”?
6岁之前的孩子,记性可能真的不好,但是得到过母爱的滋养的孩子,潜意识里已经种下了爱的种子,在余下的生命中,这个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一定可以发芽成长。至于长得好不好,有没有能力结出爱的果实,能够被摘下来去滋养他人(自身之外的人),这就不一定了。
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家,她说少年犯问题都出在6岁之前,是谁的问题呢?父母的问题。
这个故事中母亲瘦到60斤,符合常识吗?在孩子生病连着熬夜的情况下,我瘦过10斤,这位母亲如果是80多斤,一人照顾小孩又没钱吃饭,瘦到60斤也是可能的。婴儿却有20斤,抱起来真是很沉的!
父母问题再多局限再大,只要ta曾经有过这样不眠不休的爱的牵挂和付出,当孩子明白这一点后,也会放下对“无条件的爱”的执念,和对父母自身局限性的偏见,不再抱怨原生家庭,而是安心成长自我,实现社会价值(而是让爱填满自己,满溢出来,流动起来,惠及他人)。
善良和爱,可以被传递、反哺,每一个爱的施动者最终都拥有了被爱浸润的闪闪发光的心灵,任何困难面前,只要回到那口金色的源泉旁,捧一抙喝下,便能继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