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人生思考在书海中徜徉以审美的情怀去体验人生

如果爱56“自我”魅影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705人  玩哲录

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既古老又新鲜。就心理学领域而言,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人格心理学也在研究,变态心理学更在研究,“自我意识”,一直是各种心理学的基础性问题。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最初是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这个概念。

在普通心理学当中,说“意识”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组织的、高级的、复杂的一种心理活动。意识活动的对象可以指向外部,那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如果是指向我们自己自身,这就称为是“自我意识”。

首先,要探索的问题是,什么是“自我意识”?

其实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根植于社会化过程当中的,“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一个结果。自我意识有的时候也称之为“自我”,它的对象是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他人和自我,和自己的关系的认知,还有伴随着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以及在这种认知情感基础上,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以及自我意象。

显然如上所述,自我意识它有三种成分,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情感和自我意象。

自我认知,其实就是“自我”的概念。这里面包括着,我是谁,这是自我认知,我很喜欢我自己,我为我自己感到很自豪,这样的一种情感的体验;以及我要通过我的努力,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一个就是,我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准备怎么做,我怎么让目标和手段完美而合一的达到和谐,从而成就自己,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或哲学家们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所以,也把一个大的问题根据表达与描述的需要,进行一些逻辑上的或层次上的划分。

其实从整体上来看,这三种成分也彼此影响彼此关联,你比如一个人当他觉察到自己身体,比如健康状况不好的时候,伴随着就是一种焦虑、紧张甚至抑郁,而这就是自我情感。在这基础上,这个人就可能会做一些行动去治愈或减轻自己的这种身体压力,比如他会在饮食上调节,他可能会去采取求医的行为,他可能采取一些加强身体的锻炼,而这些行为本身,其实又都是一个自我意象。

所以,自我意象,又被称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的概念又是从“自我意识”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而这个概念正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发明并提出来的。

詹姆斯认为,人具有把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也就是我是谁的问题,人可以客观就像别的人那样的来看待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认识自己的时候,并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更多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

“你是谁”,并不是你自己决定或来认识的,而是通过你的父母讲,或你的同学讲,然后说你是一个很努力很勤奋很有上进心,然后性格是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是一个什么角色,这些感觉好像是你自己在感觉,而实际上不是你在感觉,而是当你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的时候,你把别人的、社会的评价,深深的影响了你,从而你接受了这种评价,并成为了你自己内在意识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人其实是一种“社会化动物”,或者是在社会影响下的动物,然后他对一个观念或价值观进行一种过滤,或选择、接受、排斥或疏离,不管怎么说,这些观念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自发而形成的,而是外部世界的影响和人的自我选择接受之间发生了关系,从而所产生的。

人具有这样一个能力,就是一个人他自己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于是“自我”也就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然后,主体与客体互相影响,互相对话,沟通互动。

就正如一个女人对于漂亮的感觉,并不是她自发的要那种漂亮,而是社会上所流行的那种漂亮或漂亮的风格或模式,深深的影响了她,于是她自觉、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某种风格,于是她也打扮成那样的漂亮模式或风格,于是,本来对漂亮概念一无所知的人,她接受了某种风格之后,然后模仿或化妆打扮,等她接受了这个风格之后,当然也就所采取了一些行动,于是一个原来被认为再“丑”的女人,也会变得漂亮了或者尽可以的按照自我映像的模式去行动去修饰自己,行动之后,起码她也自认为自己是“美女”了。

于是,这个世界也丰富多彩起来,于是有好事者,就将这种不同的风格称为,农妇保守型或传统型风格,温柔典雅知识型风格,还有就是性感摩登现代型风格……

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还是有大道理的,这个社会也确实就正如专家们所言,因为专家们也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所汇总分析后所得到的这些结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者从统计学上来说,人的个性也大多数是模式化的,很难脱离心理学中所总结出来的各种理论。当然,如果有了新的情况,也会被比较敏锐的人发现,从而再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的内容,这就是创新了,或可以创新的地方,于是,根据这种思考路径,也很难脱离黑格尔所说的“螺旋式上升”的思维曲线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我这么去想,好像我们是可以站在另一个或他的角度来想,然后再觉得我应该是这样,而这一过程中,人的“自我”是在他与他人交往过程当中产生的。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会理解对方的一些符号,比如人的某些姿态这非语言的和通过语言的所表达出的一些符号,而且能够根据他人的看法,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来去看待自己。

而这样的一种人的本性,也是就人与生俱来的“理智”能力,而这种能力本身其实就是人可以把他自己视为客体,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得以可能与存在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查尔斯·霍顿·库利),他又发明了一个“镜中我”的概念,把他人的判断当作一面镜子,我们觉得自己是谁,在相当程度上是根据别人对我们的判断评价而得到的。

所以就像照镜子一样,而后来乔治·赫伯特·米德他又提出来了一个叫做“符号我”的概念,通过“符号我”,一个人可以把它人,以及我自己当作一个符号,从而去符合主客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主我”和“客我”或者“主格的我和宾格的我”,那么,主客我,这两者究竟又有哪些不同呢?

“主客我”的观念,廉詹姆斯的观点是,主即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而“符号我”可以通过符号来体现这种意识流的过程,而意识流,这是我们的自我的一部分。

而自我还有另外一部分,就是我是一个客体,我是被认识的对象,更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它包括一个人内心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进一步讲它是自我当中的动力成份,主动的我,意识流的动力成份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而“客我”它是制约主我活动的,“客我”代表着他人眼中的你,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内的,它反映了概括化或符号化的他人,所对你进行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制约了主我的一个方向。

那么,铺垫了那么多东西,“自我意识”究竟包括哪些东西?

这也不一而论,心理学复杂就复杂在这个地方,很多不同的流派虽然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但解释方式或释放出来的观点有很多相异之处,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很多有些也是自相矛盾。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几个主流的不同的看法。

第一个观点,还是詹姆斯,因为“自我意识”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缘起于他,他在1890年《心理学原理》这本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他说自我意识,“应该包括一个是所谓的生理的,或者物质上的自我;而另一个是社会的自我和心理,就叫精神的自我”。

你的躯体的健康状况,人的性别男女,体型容貌年龄,它是以生理的特征,或者说躯体的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部分内容,这类就是一个生理的自我。

而所谓的“精神的自我”,也叫社会的自我,就比较复杂一些了,它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的讲,我是哪个民族的,哪个国家的,我的时空关系在哪里,比如我是哪个时代出生的,生活在哪个时代,出生在哪个地域,又活动在哪个区域,又或者我是哪个阶级,在社会上我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还是工人,还是有钱人,穷光蛋等等。而这种说法就是一个很宏观的比较大的范围。

微观的就很具体了,比如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我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这是一个人在群体当中的地位,然后我的名望,我受人尊敬的程度,然后,我又是谁的哥谁的弟,谁的孩子,家里有几个人,父母年纪大不大,还活着没有,对自己从小到大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影响,比如我的具体的身份是什么,具体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亲人朋友又有哪些层次的人所组成的,再比如我的政治面貌是什么,是不是党员,有没有担任党的领导职务,等等这些政治的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很具体的这些微观的内容。

心理学家要通过这样的调查方式,形成一些很具体的表格把它显示出来,以方便研究与分析为用。比如,高考填表过去叫政审表,以及大学生刚入学时,其实大部分的内容是很具体的,而学生入学后,还会进行一些心理测查。

而这种测查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很具体的,目的是为了测试你的智能,来能反映出来你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等,一些心理特点。而这些表格每行都对应着一个题目,每个人都要进行回答,最后会告诉你的分数是多少,其实也是为了让你更能明白你自己在一个群体中所处的心理区域是什么,而这种搞法就是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