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新评论李彦国评介专辑从容小主文学院读书笔记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34——37章)(

2024-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从心丛新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34章到第37章,它们分别是《戏楼场》《有房无家》《李家5个儿子》《定义父亲》。

我先说一下我把这四章放在一起写的原因。按照我最初的计划,应该读五章写一篇读后记。但是读到戏楼场这几章时,我临时改变了主意,把第34章到37章放在一起。

读这四章时,我几次落泪,我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更为感人的篇章、但读在现在,这几章是最让我动容的、也是感触最深的。

这几章涉及了三个关键词——房子和票子,儿子,老子。

一关于房子和票子。

(一)住房难。李彦国的家在戏楼场,从李彦国爷爷那一代开始在那里居住。“戏楼东侧是厨房,长不到三丈,宽一丈有余,李彦国爷爷买下这个厨房,加上厨房前面的空地共100平方米,奶奶住在这个厨房里,西头放柴,东头做饭睡觉。”爷爷奶奶在这个不大的厨房里,开始开枝散叶,有了李彦国父亲和叔叔,等到哥俩结婚时,人口多了,家里依旧是厨房这么大的地方,只能在厨房前空地上盖了小东屋和小西屋。这两个小屋小到什么程度,文章有这样的表述,“白天把地上的东西放到炕上,黑夜把炕上的东西拿到地下,小土炕太小大人伸不开腿,李乃祥在墙上掏个洞,把脚伸进洞里。”就是这样,李乃祥一家,三代12口人一头毛驴,依旧睡不下。哥哥和李彦国都要到别的地方去借宿。

地方虽然不够住,但是孩子却一个接一个地出生了,一直生到老五,还都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房子、房子成了李乃祥的去不掉的心病;房子、房子是李家几代人摆不脱的困窘。

(二)没钱盖。终于大队给批下来宅基地了,可是新的愁又来了,李家没钱,就连再炸10厘米的钱都没有了:斩地基时完全可以在当院建一个小水窖,李家因为没有钱,只能眼巴巴地填平了院里的坑,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就连请帮忙的街坊邻居吃饭,因为没钱招待白馍馍,让李家在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最能表达李彦国全家没钱的困窘,“上午让前来帮忙的街坊邻居吃一顿干粮,喝点开水,那几家比李彦国家强,他们的干粮是小麦面和白玉米面掺在一起的白馍馍,彦国家没有小麦也没有白玉米,李彦国家的干粮是黄玉米面窝窝头,几家在一块吃干粮,比一比,一黄一白,李彦国惭愧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地基打好了,盖房子却因为还缺一根檩子而迟迟无法动工,可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买这檩子,走投无路之下,李彦国只能去偷树,一个“偷”字让李彦国感到无比羞愧,甚至让他瞧不起自己,可是那个时候不偷又能怎么办呢?没有这个檩子就盖不起房子,盖不起房子,李彦国兄弟们就娶不来妻子。

终于房子盖成了,房子一成,两门婚事落地了。可是老父老母盖了新房无处住,有房无家,这让人想到了太行山梯田上的蝎子。“翻转石头,会看见一堆小蝎子爬在母亲的身体上,小蝎子兴奋的在母亲的身上蠕动,他们还小,他们只知道乐呵,不知道母亲的身体已成了一具空壳。”李彦国的老父老母,就如那母蝎子一样。房子盖好了,他们成了空壳,看到这里,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泪盈于睫。

二、关于儿子

(一)养儿难。李彦国父母婚后恩恩爱爱,爱情的结晶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儿子小的时候,他们愁孩子养不大,所以忍痛把老三过继给了伯父,即便这样,家里依旧是困顿不堪。

好在夫妻俩能够吃苦耐劳,又加上天性乐观豁达,孩子不仅全都活下来了,个个长得活泼可爱,虎头虎脑。小时候的愁容易过去,他们总觉得有希望,因为孩子会一天天长大。

等孩子真的长大了,一个个长成健壮的的大小伙子。李彦国父母的愁绪一下子被拉的很长很长。

小时候,愁孩子,愁养不大,长大了,还愁孩子,愁说不上媳妇,那时候的父母怎么那么难呀?

(二)娶妻难。

娶妻难还是因为房子。盖完宅基地的房子,老大、老二有了住处,总算娶上了媳妇。可是老四老五还眼巴巴在那儿望着呢!父母有两间老房,烟熏火燎,又窄又旧,哪个姑娘看了都会皱眉头。

好在老天保佑,李家在关键的时候总会绝处逢生。就在这间老房里,换上新泥,刷一层白灰,也就成了老四的洞房。

然后李彦国父母和老五又没有家了,队里的打谷场有个场房,李家举全家之力借了半条街,才把场房买下来。后来场房变洞房,五弟也如愿以偿,娶了媳妇成了家。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抽筋扒骨之痛,李家的儿子们终于娶上了媳妇。

而他们的父母呢?又有了新房没了家,只能借宿在后河边的一间将要坍塌的旧房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啊?这是根本住不了人的房子,四处漏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即便这样,李彦国的老父老母还是乐呵呵地住了进去。看到儿子们都有房子了,都有自己的小家了,他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这点儿苦、这点痛算什么呢?

父母的无私付出,李彦国兄弟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李彦国是农民,他盼天下雨,下了雨好种地;李彦国是农民,他怕天下雨,下了雨,父母无处安身。”这两句话看了让人心酸,让人心碎,让我几次落泪。

更让人心碎的是,1996年王金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涝,“雨水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夹杂着泥石流汇聚成疯狂的山洪,向村庄袭来。”“李彦国从北坡半山腰跑到河北岸,他儿子、他奶闺女都跑到了河边,孩子们哭着喊着,爷爷奶奶地叫着,但隆隆的山洪阻断了南北的声音。”李彦国的心都蹦要出来了,他不管不顾地要往巨浪里扑,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去对岸救父母,书祥叔一把抓住他,阻止他的冲动。

更大的洪峰迅猛地向父母的小破房涌去,哗啦哗啦冲塌了房子的一角,父母和其他逃出来的邻居一起向后跑去,他们的命是捡回来了,可是又没了家。

五个儿子啊,是压在李彦国父母肩上的五座大山,五个儿子长大了,成了五个家,可是弄到最后,老两口却没了家,多么苦命的父母啊!

“父亲和母亲那一辈人也许就是为了承受老天爷给的各种灾难,才来到人世间的吧,没享过一天福,遭了一辈子罪,吃没吃好,穿也没得穿。”李彦国的老父老母是中国式父母的最真实写照,他们真的是儿女登天的梯,拉车的牛啊!

(三)关于老子

这里的老子说的是李彦国的老父亲。我用这个小标题,更想说明他老父亲有大哲学家老子般的智慧。

“知父莫如子”,李彦国老师用客观中肯的语言给父亲下了定义。总结起来有5点。一是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人穷志短;三是几多苦难,几多期待;四是勤劳简朴品质的文化影响;五是父亲从不发脾气;六是大智慧、大文化。

李彦国老师总结出来的这六点,只有第二点我无法认同。“为了不致冻死孩子们,父亲捡破布为孩子们缝补过冬的寒衣,他弯得下腰;为了不饿死孩子们,他向别人要疙瘩一块的窝窝头,他伸得出手。”其实,老父亲并不是人穷志短,他只是不得已,为了儿子,他可以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倘若没有这一帮儿子,他肯定能做到不吃“嗟来之食”。但是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小娃们,他的心便软了下来,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怎样艰难,无论别人怎样瞧不起自己,都要把孩子们养大,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忍?这又是一种怎样的顽强?即使父亲的双膝跪地,他的胸膛依旧挺直,他的肩膀依旧硬朗。他没有被生活打倒,穷是暂时的,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我没有见过李彦国老师的老父亲,但他的吃苦耐劳、隐忍坚强、乐观豁达,勤劳简朴,淡定从容的优良品质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无法抹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