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行》诗赏析

2024-02-2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黄杨树

易水行

明何景明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擿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赏诗·观史·学文】

这首诗形式独特、层次分明、立意新颖,表现了诗人杰出的史识,在众多的吟咏荆轲的诗中,独树一帜。

置身于萧萧易水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荆轲刺秦前最为悲壮的一幕:易水送别。与其他同类诗相比,虽无特别之处,一句“日落登车去不顾”却也剪裁得当、中心突出。在诗的第二层,秦舞阳这个配角登场。《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秦舞阳的临阵畏缩引起了秦殿上群臣的怀疑,虽然被荆轲巧妙地搪塞过去,但在如此重大的事件面前,哪怕就是一点点的闪失,也会在荆轲心理上造成影响。而作为副手的秦舞阳在荆轲行刺的时候,根本没能履行好他的职责,他对行刺失败有一定的责任。相传秦舞阳13岁时杀人,乡里人没有人敢小视他,没想到在秦殿上却胆怯起来。周昙《秦武阳》诗专门对他有评价:“卯岁徒闻有壮名,及令为副误荆卿。是时环柱能相副,谁谓燕囚事不成?”(注:《全唐诗》里秦舞阳作“秦武阳”)

诗的第三层是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寡谋”、“何足云”、“惜哉”,这几个词脱口而出,恰如其分地评价了燕太子丹、田光及樊於期三人,鲜明地表明诗人的观点。燕太子丹因为个人恩怨就招募勇士刺杀秦王,并置鞫武的劝告于不顾,大敌当前,他没有与燕王及大臣谋求救国大计,而采取如此下策,无异于以卵击石、飞蛾扑火。退一步说,就算荆轲行刺得手,那么,谁又能阻挡强大秦国建立霸业的步伐呢?

“何足云”,即不值一提。诗人何出此言?历史自有回答。鞫武劝说燕太子丹派樊於期入匈奴作战,以达到借刀杀人、消除秦患的目的,被燕太子丹拒绝后,鞫武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受到燕丹的礼遇,燕丹则以心腹事相告,他说:“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以自己年事已高为借口推脱,并向燕丹介绍了荆轲。燕丹担心田光泄密,因此,再三嘱咐田光不要泄密。田光认为“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于是就在荆轲面前自杀而死。田光要保守机密,不说也就罢了,他却以死来明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田光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忠君节烈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愚忠。当然,他的忠义之举不能不对荆轲起到鼓励作用。但是,因为有了荆轲的失败,有了樊於期的头颅,田光的自杀确实是有些微不足道了。

“惜哉”一语,饱含感情。诗人对樊於期的同情、惋惜尽在这一语中。“枉杀”,这是诗人为樊於期喊冤叫屈。他千里迢迢从秦跑到燕国就是为了避祸远害,可惜到了燕国也未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难道他真的心甘情愿献出头颅吗?就算他真的为了报秦杀父母、杀妻之仇,而主动献出颈上人头,那么,行刺行动的失败, 他的死岂不冤枉?

总揽全诗我们会发现,“吁嗟呼!”这三个字就像一座桥,把三层诗联系起来。前两层写得平淡,仿佛平静如水,后一层则写得突兀、掷地有声,犹如惊涛骇浪。因为有了“事已不成空骂倨”,才有了“寡谋”,才有了“何足云”,才有了“枉杀樊将军”。前后呼应,珠联璧合,不愧是一首好诗。

【学习词典】

〔易水〕又称武水,在今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中、南三支,均源出易县境,汇合后入南拒马河。公元前227年,荆轲刺杀秦王,燕太子丹曾到易水送别。陈子昂《易水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祖路〕即祖道。祖,古人出门远行时祭祀路神。

〔色沮〕脸色因恐惧而变得很难看。

〔骂倨〕倨,通“踞”,分开脚坐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