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元宇宙,并不是好的未来
前阵子,Facebook宣布将旗下的子公司重新整合,成立的全新的平台名为Meta,彻底让“元宇宙”这个概念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
在此之前,还有两件同样让人们热议的事。
一个是在8月份,显卡巨头英伟达通过一部纪录片自曝,其在4月份发布的那场黄老板在家中拍的发布会,全部是合成的。画面中黄老板的厨房、皮衣,甚至表情、动作、头发,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合成的。而这个视频过去了4个月,都没有人发现这一点。有人说,这是一场开在元宇宙里的发布会。
另一个事发生在国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6月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女学生“华智冰”。这位新生不仅颜值出众,还很有艺术细胞,能绘画,能题诗,还能创作音乐!一段她自弹自唱的视频火爆全网,迎来热议。原来,不仅华智冰的形象、视频中的场景是合成的,就连她弹唱的声音、动作也都是AI生成的。
顺便说一句,清华大学为这位“华智冰”同学也发了学生证、邮箱,跟普通学生一样。
在这些不断突破感官体验的多媒体面前,加上新老巨头一系列的商业化布局,元宇宙这个概念彻底火了。
一、元宇宙是什么?
虽然在资本市场已经火热,但其实元宇宙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目前,大多数人是按照经典电影,如《头号玩家》,经典书籍,如《雪崩》中描述的场景理解这个概念的。即:借助于AR、VR设备,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中,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互。
具体交互什么?用什么网络平台规则交互?不同的玩家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了现在的几个方向。
方向一:大社交派
以Facebook这种传统社交巨头为代表,其产品在全球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从几年前开始,就已经逐步加码开拓下一个时代的社交技术。
首先,在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VR设备巨头Oculus。彼时,VR概念虽然已在谷歌眼镜的加持下,吸引了大众眼球,但任何人都知道,在匮乏的优质VR内容生态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尚无法颠覆现有社交网络,糟糕的用户体验,也离革新现有交互方式相去甚远。彼时,即使是VR巨头Oculus,其月活跃用户也不过25万名。
然后,在2018年,也就是头号玩家公映的那一年,Facebook高管Jason Rubin在公司内部提出了「元宇宙」的详细计划,说明了开发虚拟现实市场的必要性,概述了构建虚拟世界的战略,并推动了Facebook随后的并购和转型。 Rubin认为,目前VR的用户体验仍然糟糕,仅能吸引一些硬核玩家好奇尝试,普通消费者都在等待VR技术「完全成熟」的那一天。他把VR技术“完全成熟”的那个生态,称作Meatverse。在这个新的赛道面前,社交巨头Facebook并不具备领先优势,谷歌、苹果、索尼、HTC和Valve等竞争对手也在布局VR技术与内容,这可能是Facebook会输掉的领域。第一个打造出「完全成熟」的元宇宙而吸引用户的,可能也会是最后一个元宇宙。失败者会成为追求者中的一员,处于被领导地位。Rubin曾经不热衷于合作,宣称Facebook有可能在4年内独自做成元宇宙项目。后来他意识到,这将需要更多的时间,Meta将不得不与广泛的公司合作,而不是拥有和控制整个系统。
在Rubin的设想中,用户不仅可以在元宇宙里一起玩游戏,借助于加密货币,还可以在其中看电影、工作、吃饭。这些需要Netflix、Facebook、Instagram、天秤币和其他元宇宙整合。
Facebook的这种模式,其根本还是以社交为主,辅之以游戏、购物、娱乐搭建用户生态,谋求建立下一代社交形态的统一入口。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Facebook还是想继续其全球社交平台领导者的地位。国内腾讯、字节跳动出发点也是类似,只不过切入点可能会更多地从游戏入手,获取用户吸引力。
方向二:泛工具派
有了VR、AR这种全新的交互技术,仅仅用来玩游戏、在虚拟关系中耍酷,是否有些太浪费了?于是,一些玩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某些领域的元宇宙。
以办公软件巨头微软为例,微软将虚拟体验平台 Microsoft Mesh 的混合现实功能,引入到办公协作软件Microsoft Teams中,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化3D虚拟形象,体验沉浸式开会,Word、PPT、Excel 等微软办公软件都可以随时调用,大家在元宇宙加班写稿做 PPT 将不再是梦。微软甚至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帮企业打造「虚拟总部」,员工们可以在那相互认识、学习、协作、增进感情并找到归属感。据称,埃森哲公司已经举办过 100 多次虚拟团队活动。
当然,巨头们也不会把筹码押注在一个方向上。微软除了办公,也同时在做元宇宙游戏,他们希望在 Xbox 游戏中加入《光环》系列(Halo)、《我的世界(Minecraft)》、《微软模拟飞行(Flight Sim)》等沉浸式游戏版本。Facebook推出了元宇宙版远程会议应用,在更名为 Meta 的一天后,还并购了一家VR健身应用工作室Within。
然而,对于志在殖民太空的“钢铁侠”马斯克而言,以上这些应用点仍然弱爆了。既然大家都觉得在虚拟世界中,人类照样可以社交、工作、生活,那是否意味着肉体将越来越不重要?只要大脑能够保存,如果可以将脑电波信号转化为比特信号,那么即使身体不便人士,仍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工作生活。如果更进一步,人类的记忆与意识能够比特化,人类是否可以超越肉体生命极限?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项目Neuralink,就是在研究此领域。在今年4月份,Neuralink公布了一个视频,借助于其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成功通过训练使猴子通过“意念控制”玩游戏。马斯克在个人推特社交帐号上表示:Neuralink的初代产品将会让瘫痪患者使用智能手机的速度比使用手指的用户更快。
Neuralink还正式发布了“脑后插管”的产品,具体来说,通过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过 USB-C 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目前,相关信号主要应用于 iPhone 控制。但在未来的元宇宙场景中,将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据悉,Facebook也在研究如何靠电脑信号实现“无损”信息传输。
二、元宇宙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元宇宙的技术,最底层也是云计算与云存储,在此之上,需具备强大的实时3D建模能力、全新便捷的人机交互接口、安全可靠的身份识别与隐私管理能力。社交、游戏、办公,都是在此之上搭建的应用生态。
诚然,借助于体验越来越好的VR、AR设备与内容,元宇宙能够给我们带来画面、声音、触觉等感官刺激更加强烈的游戏和娱乐作品,或许还能够让人类获得全新的感官体验,塑造全新的社会关系,但是,我们不该忽视,在竞争的环境下,各大巨头的游戏与娱乐应用主要是方便其抢占用户心智、抢占用户时长,为他们占领元宇宙入口攻城略地。在初期,其推出的内容,多半会以越能吸引用户眼球、拉新转化率越高为出发点,也就是游戏了。这也是目前大家对于元宇宙的最直观理解,仿佛就是一个“沉浸式换装剧本杀”游戏。
而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款《头号玩家》中那样的让全人类沉迷其中的游戏——绿洲?在电影中,时间是设定在2045年,世界处于混乱和崩溃的边缘,人们对于现实无比失望,才将希望寄托于绿洲。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有繁华的都市,形象各异、光彩照人的玩家的世界。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也依然可以成为超级英雄。
所幸,我们的现实世界,还没有那么糟糕,吧…?虽然充满竞争,但也不乏温暖。而且,纵使现实已经足够内卷,我们也不需要一个额外虚拟的宇宙,让我们继续向内去卷。
向内是卷,而向外,是广阔的星辰大海。
AR中的那些全新交互方式,不就是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隔空操作、全息投影的雏形吗?脑机接口继续发展,人类是否会逐渐超越自身身体的限制,智力更高,知识更多,适应性更强?星际移民是否成为可能?
与其关注风口,跟风做游戏,或许,关注基础能力研发,让元宇宙相关的基础能力越来越强大,能获得更加长远的收益。
三、一些看法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扎克伯格提出来的元宇宙有过评价,我深以为然。
他认为:
人类的未来要么是走向星际文明,要么就是常年沉迷在VR的虚拟世界中。如果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这将是一场灾难。元宇宙将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而内卷的封闭系统的熵值总归要趋于最大。
所以元宇宙最后就是引导人类走向死路一条。而那些把目光投向星辰大海的企业家、科学家才真正值得被称颂。例如为人类探索第二家园火星的马斯克,研究人类基因、试图攻克人类顽疾的科学家们等等。是他们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试图把人们的脑袋放在一个机器里,享受短暂的娱乐。
我比大刘更乐观一点。我认为,就算人类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实现了高度逼真的VR,也不会沉迷其中。理性的人还是占据多数。而所谓的元宇宙,完全不是一个独立的宇宙。一个独立的宇宙,需要有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的个体,以及独立的空间。我们能用比特构造出一个虚拟的“维度”(连空间都算不上),但其中的参与者仍然是这个世界的我们。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独立意识。换言之,如同我们曾经的QQ秀一样,只是一个彰显个性与身份的新玩具。
我赞同大家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基础能力研发上,放在能更好地连接这个真实宇宙的技术上。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是未来,也不该是未来。国内尤其不需要过分炒作此概念。
好在,经历过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后,国家更加强调硬科技发展。踏踏实实做实体技术的华为被推崇,押宝游戏的腾讯、网易被视作“毒瘤”,只做商业模式创新,少关注底层研发的美团、阿里被不断敲打。中国的目标仍然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