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陆澄录》之一

2024-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碧霄诗情_4522

读书内容:《陆澄录》纸质书P041-047,通过陆澄与阳明先生之间的对话来了解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

由于是对话,所以这些内容相对来说就是比较零散的,不那么成体系,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

1.关于“主一”。

陆澄认为只要专注做事就是主一,而阳明先生说,主一就是要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追逐外物不叫主一。

2.关于“立志”。

阳明先生说,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因为时刻不忘存养天理,时间长了心里就会自然凝聚天理。

3.关于改正自身的毛病。

阳明先生说,自身的毛病就像在一小块地里种一棵大树,雨露、土壤都是在滋养树根。可如果想在周围栽种粮食,上面就会有树叶挡住阳光,下面有树根盘结。只有砍掉这棵树,彻底清理根须,才能种植优良谷物。

4.关于圣人能应变无穷。

陆澄以为圣人事先为各种变化做过准备,实际上在阳明先生看来,圣人之所以能应变无穷,不是因为做过准备,而是因为圣人的心犹如明镜,因为一个“明”字,所以能随时感应,遇物而照。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修炼“明”的功夫,不怕物来了不能照,而是怕镜子不够明亮。

5.关于义理。

阳明先生认为义理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不能穷尽,更不是一成不变。比如善恶是不能穷尽的,即使在尧舜之上也还有善,在桀纣之下也还有更恶。

6.关于如何做到动静皆定。

陆澄说自己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想法很好,可一旦碰到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很多朋友一样?

阳明先生说,这是因为只知道在安静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上下功夫。人应该在事上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我对这点有特别多的感触。当我们借助环境时,我们更容易沉下心来,可是一脱离了环境就很容易被打回原形,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一定是要修炼自身的定力的。可是当我们自身的定力还不足时,还是可以借助环境和他律来提升自己的。

7.关于通达仁义的功夫。

阳明先生说,凡是眼睛能看见的,耳朵能听见的,口中能讲的,心中能想的,都是人情事理;眼睛不能看见的,耳朵不能听见的,口中不能讲的,心中不能想的,就是通达仁义。

这就类似于栽培一棵树,灌溉是人情事理,树木昼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通达仁义。通达仁义包含在人情事理里。所以我们只需要从人情事理上下功夫,自然可以通达仁义。

8.关于“惟精”“惟一”。

阳明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目的,“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不是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获得“惟一”而进行的“惟精”功夫。

这么说有点拗口,阳明先生拿舂米打比方。希望米纯净洁白,就是“惟一”。要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通过舂簸筛拣这些动作,即“惟精”的功夫,最终就能达成“惟一”,即让米变得纯净洁白。

9.关于“未发之中”。

阳明先生说,心气安定,心气宁静都不能妄称为“未发之中”。那到底什么才是“未发之中”呢?

阳明先生说,只要摒弃私欲、存养天理,就可以称为功夫。静时动时都如此。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重,就能安静。但是以安静为重,却不一定能遵循天理。

这点在我看来就类似于外因和内因。遵循天理是从内因上着手,寻求安静就是在外因上着手。

10.知识不见长进怎么办?

你有这样的困惑吗?来看看阳明先生是怎么解答的。

他说,学习要有一个本原,要从本原上去下功夫。这是什么意思呢?

立志用功,就好比种树。刚刚种植时,我们只需要好好浇灌,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自然而然。也像我们现在说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11.读书读不明白,如何是好?

又是一个现代人也面临的痛点。

阳明先生说,读书读不懂,往往是因为死扣文义,我们应该在自己心上去体会。在我看来,读书学习都要跟自身经历相结合,加以实践。

就像我前段时间读到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万物不归我所有,但万物皆为我所用。读书不一定要死扣文义,但我们可以将对我们有用的部分践行起来,这就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