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养生感悟人生,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简友广场

叶大妈的灶台

2025-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凌晨四点半,白沙岭的天色墨黑。叶大妈轻手轻脚起身,给患帕金森病的丈夫老杨喂了药,掖好被角。厨房里,冻裂的手浸入冷水淘米,裂口在米粒摩擦下泛白。一年里,除了农历十二月十五至第二年农历正月底,她在白沙岭行政村老年食堂为村里老年人要烧吃320天,周而复始,且坚持了七年。

白沙岭老年食堂厨师叶大妈

老式三轮车吱呀作响,载她驶向菜场。车把上的记账本油渍斑斑:32位老人,70岁以上每月100元每天吃两餐,90岁以上免费。去年老杨住院那几天,是大伯杨永华——村老年协会会长,曾开过四个地段的饭店,又曾上门为做红白喜事的农户烧制待客饭——系上围裙来顶替。灶火并没熄灭。

“叶大姐,买了食堂肉食和菜蔬后,今天还买不买自家用的菜肴?”菜贩老赵问。她点点头,说:“要得,另外包装。”她想了想,只买了半斤最便宜的冻肉末。皱纹密布的手数出零钱。2300元的月薪,丈夫20多万购买医疗器械的账单压在抽屉底,她必须时时刻刻精打细算。

买菜回来后,叶大妈就开始做准备工作。考虑到里徐自然村94岁张大爷牙口弱,瘦猪肉要剁成茸;姓朱自然村97岁陈大妈摔过一次后,有点怕噎,青菜得切碎。

昨天中餐,叶大妈与送餐员在盛菜盛饭盛汤。确保中午十一点前送到家住自然村的用餐老年人手中。

午前午后的厨房闷热逼人。叶大妈独自翻炒着两餐的饭菜,汗水常常顺着眉骨滴在锅台边。下午四点半,送餐员将保温箱装上电动三托车,驶向里徐、姓朱、朱山等自然村。暮色也就慢慢地爬上了各家各户的窗沿。

灶台冷却,食堂空寂。叶大妈捶了捶酸痛的腰,把特意留下的半碗青菜豆腐倒进饭盒。这是她和丈夫老杨的晚饭。窗外,那辆老旧的三轮车静静停在暮色里,车斗还沾着清晨的露痕。

明天凌晨,车轮将再次碾过白沙岭通往兰城的柏油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