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乡村.学校.课程
城市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历史最早考古发现城市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亚平原的两个流域。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大约也出现在此时。由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先筑城,而后有市。后来由于中西方的通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由“市”而“城”。此为城市。城市的出现是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产物。
无论是因城而市,还是由市而城,城市自出现之日起,就源源不断地选择性地吸纳着广袤农村大地上的人、财、物。逐渐形成为附近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生活的更美好。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是植根于大地的农耕文明。孔孟之道浸淫其中,讲究的是“耕读传家”,强调的是“学而优则仕”。“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出仕必在城。全族以优秀的人才输出为荣,一旦仕途结束,但有一息,必定还乡,买田置地,变身乡贤,门人弟子,开枝散叶。即使平民,一遇战乱,回乡避祸也会成为不二的选择。客观上起到了反哺农村的作用,成功的晋商更是把这种反哺做到了极致。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流动是可逆的,良性的。城市乡村是共同发展的。 以“市”立城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城市的吸附力日益强大,人口的流动就渐趋单向不可逆了。尤其是近年以来,浩浩荡荡的进城大军除部分漂泊一生,灯油将尽、老无可依的“农民工”在城市无法立足,临老还乡居住外,谁还愿意久居乡村。
“少小离家”的现象以距离城市的远近,愈远愈烈。因为城市让城市人生活的更美好,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人们的权利,大家争做城市人。于是乎,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产业凋零,文化荒芜,人才奇缺。“逃离乡村”成为普遍心理。进城人口越来越低龄化,无业化。致使“回不去的乡村”“沦陷的故乡”成为一种特有的现象。“撤乡并镇”、“撤点并校”更使早已远离经济中心的农村远离了政治、文化。真正成为了这个社会的神经末梢:感觉麻木,反应迟钝。荒芜渐成必然。原来引以为荣的“耕读传家”理念,异变为“以耕为耻”,走入要么“读书无用”要么"非读书无用"的极端。知识早已爆炸,人工智能时代都已来临,乡村的人文环境却日趋没落。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眼下的乡村缺的就是人,尤其是青年人,甚至是小孩子。各行业更稀缺的是土生土长的人才。城市的日益吸纳,也使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连北京都在为自己减肥瘦身,新型小城镇们暴发户般地仍在不断出现、吸纳甚至吞噬。农村依然在不断萎缩,至少在当下是这个样子的。
无庸讳言,城乡之间无论生活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一直是农村向往的目标,但在古代由于“以农为本”的社会传统、“仕农工学商”的社会排序、“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这种向往是有自尊的向往。进城,唯出仕为正道。至近代当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向往就演变成了不管不顾的奔往。上学、经商、打工……甚至游荡,温饱了,“乐业安居”了,思乡了。猛一回首,发现故乡凋敝了。本欲"衣锦还乡”,″故乡却已沦陷"。奈何?不得不慨叹“回不去的故乡”。其实故乡还有老乡,思故乡,却忘了老乡。植根于农耕文明的进城农民内心经历着巨大的撕裂。身在城市,魂在农村,梦却不知在哪里。年龄逾大,故乡情结逾浓,尴尬的半城市化的老者面对乡村的现实又实在割舍不下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和早已融入城市的儿孙。
乡村要有乡村的样子。于是“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乡村振兴一靠国家投入,二靠城市反哺。投入的是经济,反哺的是温情。城乡从来不是对立的个体。城市是乡村的产物,城乡要融合发展!农村不需要"城镇化",农村要的是"城乡一体化"。农村要振兴,振兴的不仅仅是经济,农村文化更要振兴。
中华文明是植根于土地的农耕文明,因此耕种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不止于糊口的方式,它是孕育整个文明的根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耕种就极其重视。在古代社会中,从王公大臣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男人都有到田里耕作的义务。后来到明清时期,即使贵为天子,已经无需真正到田中从事耕种的工作,仍然需要每年于春季祭祀农神,皇帝亲自下田,扶犁三返,以为天下臣民的表率。
在当今中国,村落仍为积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此,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生存,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起居,兄友弟恭、长幼有序的伦常,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德性,一如既往地迸发强大生命力。甚而费孝通所描述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彼此相互嵌套的乡土社会,其印记清晰依然。
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应以凝聚人心为先,凝聚人心要从振兴文化开始。振兴文化先从办好农村教育开始。有人的地方才会有文化,有人的地方必须要有文化。农村学校应有传承农耕文化的责任,更应有以文化辐射乡村的担当。面对发展步伐愈来愈快的社会。教育、文化要有浸润灵魂的功能、抚慰宁静乡村的能力和给现实插上理想翅膀的情怀,更要有在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的清醒与冷静。真正建设乡村的不一定有多喜爱乡村,但肯定不是时刻不忘准备"逃离乡村"的人。让农村的孩子从小知农事、懂农时、干农活、爱农村,建家乡。让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把根留住!"小而美”的乡村学校责任重大,″小而美”的教育意义深远。
"小"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美"却是我们心甘情愿的理想。小我是能够推动大美的,相信自己的力量。让改变慢慢发生。
以“农耕文明”为主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中极有意义的选题。
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