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玩转大数据大数据

HDFS的工作流程分析

2016-04-28  本文已影响474人  张鱼猫

HDFS的工作机制

概述

HDFS写数据流程

概述

客户端要向HDFS写数据,首先要跟namenode通信以确认可以写文件并获得接收文件block的datanode,然后,客户端按顺序将文件逐个block传递给相应datanode,并由接收到block的datanode负责向其他datanode复制block的副本

详细步骤图

详细步骤分析

  1. 根namenode通信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2. 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3. client请求第一个 block该传输到哪些datanode服务器上
  4. 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服务器ABC
  5. client请求3台dn中的一台A上传数据(本质上是一个RPC调用,建立pipeline),A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B,然后B调用C,将真个pipeline建立完成,逐级返回客户端
  6. client开始往A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A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B,B传给C;A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7. 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client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

HDFS读数据流程

概述

客户端将要读取的文件路径发送给namenode,namenode获取文件的元信息(主要是block的存放位置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根据返回的信息找到相应datanode逐个获取文件的block并在客户端本地进行数据追加合并从而获得整个文件

详细步骤图

详细步骤解析

  1. 跟namenode通信查询元数据,找到文件块所在的datanode服务器
  2. 挑选一台datanode(就近原则,然后随机)服务器,请求建立socket流
  3. datanode开始发送数据(从磁盘里面读取数据放入流,以packet为单位来做校验)
  4. 客户端以packet为单位接收,现在本地缓存,然后写入目标文件

NAMENODE工作机制

NAMENODE职责

NAMENODE职责:
负责客户端请求的响应
元数据的管理(查询,修改)

元数据管理

namenode对数据的管理采用了三种存储形式:
内存元数据(NameSystem)
磁盘元数据镜像文件
数据操作日志文件(可通过日志运算出元数据)

元数据存储机制

元数据手动查看

可以通过hdfs的一个工具来查看edits中的信息
bin/hdfs oev -i edits -o edits.xml
bin/hdfs oiv -i fsimage_0000000000000000087 -p XML -o fsimage.xml

元数据的checkpoint

每隔一段时间,会由secondary namenode将namenode上积累的所有edits和一个最新的fsimage下载到本地,并加载到内存进行merge(这个过程称为checkpoint)

checkpoint的详细过程

过程解析

  1. 从SecondaryNameNode节点通知NameNode进行CheckPoint
  2. NameNode切换出新的日志文件,以后的日志都写到新的日志文件中。
  3. 从SecondaryNameNode节点从节点下载fsimage文件及旧的日志文件,fsimage文件只有第一次下载,以后只需要传输edits日志文件
  4. SecondaryNameNode节点将fsimage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并将日志文件与fsimage的合并,然后生成新的fsimage文件。
  5. 从SecondaryNameNode节点将新的fsimage文件用传回NameNode节点
  6. NameNode节点可以将旧的fsimage文件及旧的日志文件切换为新的fsimage和edit日志文件并更新fstime文件,写入此次checkpoint的时间。

这样NameNode中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始终保持了最新的元数据信息,由于有了备份机制,即使宕机后重启后还是可以恢复元数据,但最新的日志可能来不及同步会有丢失)

checkpoint配置参数

配置在hdfs-site.xml文件中
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60#检查触发条件是否满足的频率,6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dir=file://${hadoop.tmp.dir}/dfs/namesecondary
以上两个参数做checkpoint操作时,secondary namenode的本地工作目录
dfs.namenode.checkpoint.edits.dir=${dfs.namenode.checkpoint.dir}

dfs.namenode.checkpoint.max-retries=3 #最大重试次数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3600 #两次checkpoint之间的时间间隔360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1000000#两次checkpoint之间最大的操作记录

checkpoint的附带作用
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存储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当namenode故障退出需要重新恢复时,可以从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中将fsimage拷贝到namenode的工作目录,以恢复namenode的元数据

DATANODE的工作机制

概述

Datanode工作职责:
存储管理用户的文件块数据
定期向namenode汇报自身所持有的block信息(通过心跳信息上报)
(这点很重要,因为,当集群中发生某些block副本失效时,集群如何恢复block初始副本数量的问题)

datanode进程死亡或者网络故障造成datanode无法与namenode通信,namenode不会立即把该节点判定为死亡,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暂称作超时时长。HDFS默认的超时时长为10分钟+30秒

配置超时

<property>
    <name>dfs.blockreport.intervalMsec</name>
    <value>3600000</value>
    <description>Determines block reporting interval in milliseconds.</description>
</property>

如果定义超时时间为timeout,则超时时长的计算公式为:
timeout = 2 * 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 10 * dfs.heartbeat.interval。
而默认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 大小为5分钟,dfs.heartbeat.interval默认为3秒。
需要注意的是hdfs-site.xml 配置文件中的heartbeat.recheck.interval的单位为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的单位为秒。所以,举个例子,如果heartbeat.recheck.interval设置为5000(毫秒),dfs.heartbeat.interval设置为3(秒,默认),则总的超时时间为40秒。

<property>
        <name>heartbeat.recheck.interval</name>
        <value>2000</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dfs.heartbeat.interval</name>
        <value>1</value>
</property>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