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做朋友,用“笔记”管理读书和生活
比特币之父李笑来曾在《与时间做朋友》一书中提到,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从知道柳比歇夫的事迹开始他才认真地思考时间的意义,从而开启了心智之门。
为此,我特意去买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柳比歇夫通过自己独创的“事件-时间日志”来记录工作和生活的过程,精确地感知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并靠着无可比拟的自律坚持了56年。通过这种方法,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并跨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和昆虫学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很多专业论文和科学回忆录。从柳比歇夫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到,坚持记录竟然有着如此惊人的成效!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美景可谓数不胜数了,但细想起来,又记住了多少?又有多少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呢?有时候,明明记得读过一段很有趣很有用的一段文字,可是,它又在哪儿呢?挠破脑袋也想不起来。假如,我们将这种记录的方法应用于日常的工作学习读书,岂不是事半功倍?
与时间做朋友,用“笔记”管理读书和生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通过笔记本记录读书,管理生活的书。它并没有依赖什么神秘的记忆类技能,也没有依靠什么艰苦的肉体训练,而是仅仅通过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为什么普普通通的笔记本能有如此的功效?该怎样将其贯穿于选书、读书、用书的整个过程?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于媒体节目和论坛中,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他都坚持用笔记本来进行记录,他所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法。
与时间做朋友,用“笔记”管理读书和生活一、用购书清单的方法来购书。
我们会因为什么原因去购买一本书?也许是因为各大图书排行榜,也许是因为你所敬佩的某个名人的推荐,也许仅仅是因为无聊而去机场的书店随便买一本书打发时间。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都不发愁没有书读。相反,存在的问题是书太多,琳琅满目,让人不知道去选择什么。而用购书清单去选择要读的书就能够直指目的地,节约时间,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时间做朋友,用“笔记”管理读书和生活清单如何做?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日常生活中引起你阅读兴趣的书名记录下来,比如在采访报道、国际新闻中看到的或者友人推荐的。还可以是你正在看的某本书里推荐的书,参考文献等,这种有时会比广告更可靠,是经过筛选的,是以读一本书为起点,引发连续阅读过程的“枢纽书”。将从以上各种途径所收集的你想看的书做成一个表格,就是购书清单了。
收集的时候,写上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以这三个信息作为检索的关键字,或者你也可以用自己独创的某种方法。形式上可以用便利贴,也可以写在笔记本上,等方便的时候再打印出来,带在身边。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带着目的去读书,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读某本书,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想看的书。通过这样不断地列示清单,能够了解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清单如何用?
按以上方法制作好购书清单后,就可以带着它去实体店购书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某本书不买也行,如果已经买下来,就标注上“已买”。
清单制作出来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地补充和修改,不放过任何与书有关的信息。就好比被动声纳系统,随时做好接收的准备。
还可以将与书有关的报纸上的书评等做成简报,当你读完书后再来读之前剪贴的书评等,形成一个剪报-购书清单-读书-重读笔记或简报的良性循环的过程,让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智慧财产的重要一环。
二、用笔记将读过的书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读书笔记固然有它的许多优势,但却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太费时间太费事。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发挥笔记的作用,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对待笔记
只有简单的事情,才能易于坚持。所以我们做笔记,是以“坚持下去为先”,只要坚持下去,自然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比如开篇提到的柳比歇夫,他的记录方法也并不复杂,就是时间、事件,寥寥几笔,但天长地久的累积效应却是惊人的。
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可以就从一句话开始。或者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来提醒自己养成坚持的习惯。
(二)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因为要做笔记,所以必须要好好看书,读书的目的已经从“读完”变成了“写读书笔记”。
以输出为前提去读书,会提高输入的质量,就如向别人讲述一遍书的内容会加深我们对于书的记忆,更何况是亲手写出一本书的笔记。写笔记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重复阅读,寻找重点,因为繁琐,要用最简短的话去概括总结。
(三)做读书笔记的前期工作
奥野宣之认为,为了做好读书笔记,应该一边读书一边提前做好写笔记的准备,以免读完之后就想不起来该记哪些内容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书上做记号。
做记号可以有很多种,最通用的方法当然是读书—画重点-写读书笔记。但是边读边记,即使做简单的记号,也太复杂太容易分散注意力。比如坐地铁时,没有座位,想在拥挤的人群中掏出笔来画重点,那简直是太难了。
作者的解决方法就是:在第一遍通读时折角、第二遍重读折角页时如果仍觉得好,就折上另一个角,第三遍时重读折两个角的几页,仍觉得重要,再用笔做记号,记号可以是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最终将再也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
对于很厚或者很有难度的书,可以用三枚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的方法。
与时间做朋友,用“笔记”管理读书和生活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让我们更高效工作的基础。比如我在做出纳的时候,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单据,为了避免找不到单据的痛苦,我就准备了不同的盒子,拿到单据时不管在做什么,立即分门别类放到盒子里。养成了这种下意识的习惯,一举多得,而且根本连脑子都不用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情可以依赖于习惯的养成,比如早起,比如减肥。
(四)如何做读书笔记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推荐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除了记录日期、书名、作者名三个要素外,还可以加上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这样摘抄与评论并存,将摘抄与评论用不同的符号标记,正如“葱鲔火锅”这道菜的鱼肉和大葱的关系。
但是“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很费时间,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分不同种类的书采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方法。因为只有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有可能长久坚持,所以我们首先要选择方便的笔记方法。
比如我们还可以通过简单摘抄来促进对书的消化、加深对书的理解,还可以做成剪报式读书笔记,将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广告、宣传单等等收集起来。
三、通过重读笔记的方法可以提高自我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将书为我所有,是要以读书笔记为跳板,积极输出。输出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将书的思想内化的一种过程。
读书笔记做完了并不是没用了,要养成重读习惯,因为重读笔记可以不花费和重读原书一样的精力,而且重读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
要在日常促使自己养成一定的习惯,比如写笔记的时候,要想到方便以后阅读;比如用看起来更漂亮些、有特殊意义的钢笔等;比如让自己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景中去重读笔记。
读笔记是对书的简单回顾,如果想回忆起更多时那就去参考书中重点段落,如果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那就重读原书。根据自己的需求安排自己到底是读书还是读笔记。
重读可以加深记忆,重读一系列相同的书,更加有助于我们针对问题寻找答案。
现代社会,无论是创业还是写作等等都需要独特的创意,而创意如何而来?其实它就来自于既有信息的重组,看过的书、听过的话、有过的思考,都可能潜伏在你的大脑里,等条件成熟就会带来一场巨大的头脑风暴。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使人深沉,谈话使人机敏,而写作使人思想精确。” 好主意不会凭空产生,读书时获得的思想正是原创思想的源泉。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曾写道,对他来讲,写作的成功就像电影ET里的机器人一样,用一些最普通的杂物来组装,就可能发生魔法。确实,很多时候,这些用来产生组装的“杂物”,就是平日读的书、做的笔记以及引发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及感悟。
四、寻找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技巧
为了让读书更有效果,我们可以致力于去寻找我们独特的方法,比如多用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词典等、或者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多逛逛书店。
如果某些系列的图书实在是晦涩难懂,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去吃透,先从入门版或解说版读起。假如你对医学很有兴趣却又一窍不通,可以先去读图解黄帝内经,假如你对论语感兴趣,可以读易中天说论语等。
可以把书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这样即使不想马上阅读,也要为读的那一天做准备;可以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不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心情。另外,如果实在没时间,可以借助现在各种有声读物,早上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就听了一本书。
作者在书中还推荐了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工具,我们可以参考,总之,为自己创造写笔记的便利条件,使写读书笔记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会更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习惯。
是的,记读书笔记确实很麻烦,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时间是特别宝贵的。但是想要读书有效果没有别的捷径,正如人生没有捷径一样。但是人生也很神奇,有时反而是这些看起来很笨、很麻烦的方法会让你受益一生。
看到这里,你若再问我:《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真的有效吗?我只能告诉你,方法再好,如果不去实践,你最终也不知道这个方法好不好?那么就请亲自来试一试吧!